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枣阳举办秦汉文化学术盛会 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襄阳日报  2025-10-23 15:34:36
分享到:

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东汉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充满独特魅力的朝代。公元22年,刘秀在枣阳舂陵“跨牛举义”,昆阳城下,一战成名。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其“以柔道治天下”,推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开创了东汉初年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金秋十月,汉风浩荡

在“千古帝乡”枣阳

一场以东汉文化为核心的

文化盛宴正在上演

秦汉文化学术盛会现场。摄影:孙修廷 毕学谦 吕新斌

10月18日至19日,秦汉文化学术盛会在枣阳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东汉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会聚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媒体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在“龙飞白水”“光武中兴”的起源之地,围绕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法律社会、思想文化、历史地理等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并就刘秀与东汉史研究进行了专题探讨。

这是2023年以来枣阳连续第三次举办高规格的汉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筑牢深沉厚重的文化根基。

10月17日晚,2025年枣阳市汉文化之旅主题文艺晚会在枣阳汉颂剧院上演。 摄影:孙修廷 毕学谦 齐淑佳

交流成果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

刘秀这个历史标签,赋予了枣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枣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历史脉络。

“千古帝乡”枣阳。 摄影:吕新斌

多年以来,枣阳高度重视汉文化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将其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初,枣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的目标,推动汉文化研究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学术交流活动的规格和规模均超过前两届。与会专家注重利用传世文献,并结合最新材料,关注重点议题,提出富有新意的论断,取得诸多学术共识,将秦汉史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雨后的枣阳市沙河岸线生态如画。摄影:杨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在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表示,枣阳是刘秀故里,没有枣阳这片历史底蕴丰厚的沃土孕育,就不会有刘秀独特的东汉建立道路、治国理政风格和东汉朝代近200年的发展历程。在枣阳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既是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各界对刘秀及东汉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又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总结东汉历史文化遗产,助力新时代文化建设。

枣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望少辉表示,中国秦汉史研究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枣阳召开,是对枣阳极其宝贵的文化馈赠。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贡献学术智慧,为枣阳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千古帝乡”城市品牌走向全国,绽放时代光彩。

枣阳白水寺。 摄影:吕新斌

传承文脉铸就深厚城市底蕴

近年来,枣阳围绕“挖掘、活化、利用”,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做好汉文化文章。

一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中国汉城,成为华夏汉文化展示中心、中国汉文化核心地标、世界汉文化旅游目的地。

“千年古县”枣阳新貌。摄影:童长宇

一场大型情景剧《寻梦大汉·汉颂》,再现2000年前汉民族人民勤劳耕作、婚俗礼仪、传统节庆等生活场景。2023年,该剧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一部曲剧《刘秀还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戏剧文华奖”和原文化部“文化新剧目奖”,“刘秀传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25年枣阳市汉文化之旅主题文艺晚会在枣阳汉颂剧院上演。 摄影:孙修廷

一系列汉文化研究学术专著相继出版,《正说汉光武大帝》《光武帝刘秀年谱》《光武中兴300问》《光武帝刘秀成语故事》《风云刘秀——汉光武帝的传奇人生》等著作,全面阐述枣阳汉文化的源起和传承。

一条以白水寺、汉城、无量台等景区为核心的汉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让各地游客深刻感受枣阳厚重的历史积淀。

汉城夜景。摄影:钟华

研究的目的在于传承和运用,枣阳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润城,让沉睡的历史资源活起来,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动起来,助力城市汉文化品牌走向全国,绽放时代光彩。

学术筑基共沐汉文化璀璨光华

优秀的文化是前进的精神动力。这场围绕东汉文化展开的学术对话,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这不仅是对东汉历史研究的一次有力推进,还是对枣阳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现代表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枣阳市中兴大道的夜市热闹起来。摄影:杨东 李晓军

从学术殿堂的深度研讨,到传承弘扬的生动实践,枣阳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将汉文化的深度挖掘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动能。

漫步枣阳,处处都能感受到源自历史深处的雄浑气韵。“龙飞白水”雕刻屹立在光武路口,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中兴大道、中兴公园、中兴学校、汉宫夜市等富含汉文化元素的单元,分布在群众的日常生活周边;舂陵村、白水村等为代表的汉文化特色和美乡村,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学术交流期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福建人民出版社在枣阳举办了《东汉通史》新书发布座谈会。同时,华中师范大学正式在枣阳设立汉文化研究工作站,并举行授牌仪式,标志着校地合作开展汉文化研究、传承、利用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东汉通史》新书发布座谈会。摄影:齐淑佳

这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活动,是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湖北省东汉文化研究会与枣阳深度联动的一次生动实践,开辟了东汉文化研究新视角,与会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与枣阳本土的汉文化研究者,共同沐浴东汉文化的璀璨光华,共同探寻历史深处的智慧回响,为枣阳努力打造全国知名汉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必将让枣阳“千古帝乡”的文化名片在新时代更加亮丽。

在枣阳

汉文化已不再是尘封的历史

而是涌动在城乡血脉中的活力源泉

千年汉风,正以崭新的姿态

奏响新时代的“帝乡长歌”

责任编辑 程艺畅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