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调查丨标注10000毫安时充电宝 实际充电量只有5500?商家:电压转换有损耗 属正常现象
“感觉我的10000毫安时充电宝,充两次就没电了,你们的充电宝也是这样吗?”近日,消费者李先生向长江云新闻记者表示,他在社交平台发帖提出疑问,并引发热议,“有网友叫我不要看产品背面最醒目的‘10000mAh’,要看底下写的额定容量,我这款只有5500mAh。”
何为“额定容量”?经查询得知,该指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如标准电压和温度)实际可输出给设备充电的电量,它反映了充电宝的真实可用电量。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10000毫安时充电宝”,大部分产品页面都醒目地标注着大容量,而将实际可用容量的信息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在线下渠道,记者也发现了此类情况,同一电量档位的充电宝,额定容量在5000—6500mAh左右。某品牌客服解释:“10000毫安时是电芯容量,指的是内部锂电池的总容量。而额定容量才是实际能为手机充电的电量。”当被问及为何容量差距如此之大时,客服表示:“电压转换必然会有损耗,这是正常现象。”
那在货比三家时,是否可以根据额定容量的高低来考察充电宝的性价比呢?客服表示,存在一定合理性。
充电宝示意图(图文无关)
业内人士指出,充电宝锂电池电芯标称电压3.7v,而USB输出标准是5V,升压过程必然导致能量损失。按照理论计算,10000mAh的充电宝,在5V输出电压下,理论可输出容量约为7400mAh。再加上电路损耗和充电过程中的热量损失,实际可用容量进一步减少到5500-6000mAh属行业常态。
“这就像用大杯装小杯的水。”有网友指出,“商家用电芯容量来宣传,就像告诉你杯子很大,却不说里面装了多少水。”
消费者在选购充电宝时,除了对照今年8月15日实施的充电宝新规,要选有“3C”标志的充电宝外,不应只看商家宣传的“10000mAh”“20000mAh”等电芯容量参数,而要仔细寻找产品说明中的“额定容量”,这才是影响充电宝实际使用性能的关键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