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四五”科技成就·跃升丨荆楚大地科创浪潮奔涌

科技日报  2025-10-23 15:23:15
分享到: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如一条银色丝带纵贯荆楚,武当山、神农架似翠绿屏障环抱着华夏腹地。这片曾留下屈子行吟足迹、见证三国风云变幻的千年沃土,如今更扛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担当。

光谷“追光”突破,大科学装置林立,“中国地镜”探秘地球深处……科技创新高地正在江汉平原崛起。“十四五”以来,湖北以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气魄,将丰富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创新动能,为国家战略的实施筑牢坚实的“湖北根基”。

图①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激光加工工艺中试平台。图②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闪存芯片。图③光谷地标“马蹄莲”大楼。(数据来源:湖北省科技厅) 受访单位供图

重大科研成果竞相涌现

近年来,湖北聚焦工业母机、光电子等国家战略领域,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凭借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为制造强国、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7月23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25“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上,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项目负责人易晓满,发布了国内首台复杂曲面纹理激光刻蚀智能装备。

在高端工业母机领域,华工科技取得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突破,彰显“中国智造”力量。该公司首创一体化全反射曲面三维共形扫描振镜技术,加工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0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该公司另一款复杂曲面六轴激光微孔加工装备同样表现出色。仅2秒钟,该装备发出的脉冲激光束就完成了孔径0.3毫米、倾斜角25度的航空发动机气膜冷却孔加工,为我国航空航天装备性能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在光通信与数字基建领域,湖北企业正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长飞光纤材料(湖北)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颠覆性地使用空气纤芯替代玻璃纤芯,光信号传播速度提升约47%,传输时延降低约30%,一举创下多项光通信传输世界纪录。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高校,实现1002.75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突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则打破国外垄断,推出国产化110吉赫兹电光调制器。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制定“新三网融合”国际标准,为全球信息网络架构提供“中国定义”。

同时,湖北抢抓未来产业赛道,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行动力。湖北规划了涵盖人形机器人、空天与低空利用、脑机接口等25条未来产业新赛道。湖北瞄准机器人领域精准发力,“天问”人形机器人从立项到亮相仅用7个月,其传感器、灵巧手、仿生关节等核心部件80%实现了“鄂研鄂产”。

如今,湖北以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为依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立体化创新网络加速形成

在科研与市场的对接过程中,湖北凭借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搭建起双向快车道。

一方面,湖北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力度。“过去分散在高校、企业的科研力量,如今被‘一廊一城’串珠成链。”湖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夏松介绍。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与东湖科学城等核心承载区,已集聚163个国家级平台、545家新型研发机构,研发人员数量突破41.5万人,其中院士82位。截至今年8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设立90余家创新单元,持续攻关超80个产业化项目。

另一方面,湖北优化市场对接服务与保障体系,科研资源得以更顺畅地流向市场。湖北设立技术转移职称评审通道,已经培养超过4000名技术转移人才。2024年,湖北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55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66%的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

在今年10月1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贺行洋介绍:“4年来,湖北工业大学转化科技成果3000余项,70%在湖北省内实施,合同金额11.8亿元。”2020年,湖北工业大学成为全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在湖北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学校通过改革和完善配套办法,从根本上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湖北始终坚持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在人才引育方面,湖北实施“楚才引领计划”,提供单人最高150万元的资助,年均引进博士后超2000人;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期间保留编制,极大释放人才活力。在科技金融领域,深度整合资源,组建规模达7000亿元的政府投资基金群,为重点产业精准配套百亿级专项基金;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025年余额达1000亿元,服务企业2万家,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同时,湖北强化区域协同与开放创新,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带动鄂州、黄石等周边城市,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带,形成“研发在光谷、转化在周边”的梯度布局。

从一束光到一座城,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湖北聚焦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等前沿方向,以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平台布局、机制改革和生态培育,形成“战略科技力量+产业创新协同+开放合作”的立体化创新网络。

延伸阅读

武汉打造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武汉作为湖北发展的“火车头”和“主引擎”,占据了该省近2成的人口、超3成的GDP、近4成的企业数量、近7成的科创资源。凭借扎实的建设成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建设区域改革示范重点地区与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城市,创新增长极效应加速显现。

“在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上,武汉的‘国之重器’矩阵不断扩容。”湖北省科技厅实验室处处长粘来霞介绍。截至目前,在鄂大科学装置已达8个,优化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有45家。10家湖北实验室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其中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此外,武汉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成果丰硕,不断涌现出打破国外垄断、突破技术封锁的典型案例。例如,超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等高端装备摆脱国外依赖,为湖北“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高产高蛋白玉米为我国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头支撑。

在10月14日举办的2025东湖论坛上,《武汉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报告2025》发布。报告显示,武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自身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指数得分达到了241.2分,较上年提升14%,其中知识创造力增长最快,辐射引领力和产业驱动力进步明显,环境支撑力和资源汇聚力稳步发展,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技术与成果的输出,更在于推动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构建。在其引领下,“中三角”地区的创新协同迈出坚实步伐。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G100联盟正式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中部中心落地东湖高新区,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暨中部技术经理人大赛成功举办。此外,中部六省还共同发起技术市场联合交易鉴证倡议,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联动发展共同体的雏形逐渐清晰。

同时,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中心(湖北)、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等重大平台相继落户武汉,湖北与江苏、上海等长江经济带10省(市)签署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与京津冀共建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并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离岸科创中心,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成形。

随着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它不仅成为湖北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更成为引领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创新关键节点,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新印象

光谷科学岛:建设世界级创新策源地

光谷科学岛位于湖北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定位为世界级创新策源高地、大科学装置集中设置区,是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主要承载区。

光谷科学岛由中建三局城市投资运营公司参与投资建设,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善了该区域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其中,作为大科学装置的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项目基本建成。定位为大科学装置预研平台、公共算力服务平台、科技共享服务平台的光谷科学岛科创中心首期交付投用。此外,武汉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建成投产,多个重大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硕果累累。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提升强磁场技术核心竞争力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该项目于今年6月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大幅超越了原本70特斯拉的设计目标。该磁场稳定度达0.39%,且能持续12.11毫秒,场强较国际最高水平提升19%。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于2024年全面进入建设阶段,以实现110特斯拉超强磁场、70特斯拉平顶磁场、9.5特斯拉超导脉冲复合磁场,以及开展强磁场下的前沿、应用研究为核心目标,彰显“大设施驱动创新”模式效能,提升我国在强磁场技术及新能源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湖北隆中实验室:锻造产业升级引擎

在襄阳市东津新区,一座新材料领域的创新高地正加速崛起,它就是湖北隆中实验室。隆中实验室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联合14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依托材料科学、先进制造等领域优势,锚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主攻新型陶瓷与智能复合材料等四大核心方向。

实验室以中试验证为突破口,完善创新生态,建成6条中试线和11个中试基地,实现关键技术从“小试”走向“中试”生产线。目前,实验室与襄阳企业开展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值超11亿余元;汇聚6名院士和35支科研团队,构建“金字塔式”人才队伍;获批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为襄阳市产业升级的“科技引擎”。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