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锐评|孩子满嘴“热梗”不可怕,关键是要懂“切换”
孩子跟你聊天,张口就是“包的包的”;夸东西好看就说“绝绝子”;表达开心赞叹就是“666”?你是不是也为此忧心着呢?
最近就有一位语文老师教育小学生不要长期使用网络热梗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她担心这些“梗”会盖住优美的语言,怕成语、谚语这些传统文化的宝贝,在孩子们这儿慢慢被忘光。
对此,有网友说:“当年玩火星文的那批人现在当父母了”“这种语言说多了,百分之百影响表达能力”;另一些网友则说:“语言是沟通用的,能听懂能有共鸣最重要”“一时的风潮,过几年换一波”“语言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必担心”……
其中一位叫“会计兔子”的网友,估计是一位老师,他讲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自己昨天讲八国联军侵华,讲到掠夺故宫的珍贵文物时,学生竟然都说“6”,然后他又详细讲解了“6”并不能表达震怒与痛恨的意思,不能用于这种场合。直到他说再听到谁说“包的、6”这类词,抄课文2遍,孩子们说话又变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语言思维能力又提升了。
这位网友的留言引发更多共鸣。有网友说,语言表达不是“该不该”,而是“合不合适”的问题。当老师担心“优美的语言被盖住”时,真正要做的,不是把网络热梗当“洪水猛兽”,而是当好孩子的“语言教练”。
的确,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孩子说了什么“梗”,而在于他们是否掌握了在不同语境间自如切换的能力。而且,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新词的出现,而是表达能力的单一和退化。
这还让人想起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当胡适、鲁迅等人主张“我手写我口”时,守旧派视之为对文言文的亵渎。历史证明,白话文没有摧毁汉语,还丰富了它的表达。汉语几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包容又强大。
说到底,语言是有生命的,新词进来,旧词沉淀,这很正常。相信孩子,只要引导得好,他们既能玩得转今天的梗,也能守得住汉语千古的美。
一句话,咱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会“好好说话”,也“能把话说好”的人。
撰稿:王雨湄
主播:杜雅婷
录制:袁斌
剪辑:桂亮
编审:康耀方 邓国辉 李桓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