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扩容提质、产教融合……潜江建设教育强市结硕果
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潜江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指标总体完成。
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和“清明诗会”“红色研学”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增效,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超过87%,推进“学习中心”课堂建设,高考成绩稳步提升,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省级奖项60余个。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推行“课间一刻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持续推进校园田径、球类、体操等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美育浸润行动,深入推进地方戏曲、舞龙舞狮、潜江民歌等非遗文化进校园,3所学校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国家级、省级艺术展演中累计获奖70余项。构建“1+21+N”的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实现人人有劳动清单、班班有劳动场所、校校有劳动基地,“小龙虾探秘之旅”劳动研学线路成为全省样板。
潜江投入30多亿元,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方位扩容提质工程,增加学位2.7万个。新建春溪集幼儿园、浩口中心幼儿园等一批城乡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城乡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乡镇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100%,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85.29%;聚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短板,大力提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新建、改扩建城区学校14所,组建39个城乡教联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完成章华高中整体搬迁,潜江中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全面整合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组建潜江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办学规模达5000人。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东校区建成投用,招生人数连续五年增长,在校生达15000人,办学实力综合排名持续提升。
潜江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不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积极探索“校企协同+校校联动”模式,直接服务支撑潜江重点产业链群的专业占比70%以上。与全省多所高职学校共同开展“3+2”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有效打通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通道,拓宽了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每年开展社会化技能培训超1万人次,培育了大批本土能工巧匠,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坚持以产业链为导向,加快推动专业调整步伐,增设潜江龙虾、潜江服装、江汉电商直播等三个产业学院,新开设10多个与地方产业高度契合的专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学校与潜江50余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4%以上。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大讲堂”“暑假师德学习班”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国培、省培、市培、镇培、校培”的五级联动培训体系,搭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四级梯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三名工程”建设,每年开展教师专业素养检测和教师解题竞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提升。通过校园招聘、人才引进等形式补充教师1700余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12%;稳步推进“市管校聘”改革,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管理的统筹优化。建设省级和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14个;培养市级名师23名、市级学科带头人86名;16人分别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荆楚楷模、荆楚好老师、楚天名师,2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和全国县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
把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设备覆盖率达100%,学校计算机教室配备率达 100%,教师终端配比达1:1;建成 56 间AI互动录播教室。积极构建潜江智慧教育应用生态,打造1所教育部人工智能基地校、3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1所省级智慧校园实验校、1所省级人工智能与创客教育试点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市注册用户达 8.9 万,“三个课堂”应用累计开展跨校教学活动 1200 余场,数字教育名师工作室累计培训教师 3800 余人次。潜江3个数字化应用案例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展播和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会议作典型交流,13篇国家智慧平台应用案例获评省优秀案例,数字化教育的潜江经验逐渐成熟。
(长江云新闻记者 童曼丝 通讯员 杜少华 周瑞 樊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