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甜柿邂逅古老技艺 淬炼出一抹“太阳之色”
在恩施州建始县,有一种古老的技艺,它汲取阳光的精华,将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馈赠,凝固在一方织物之上,这就是被誉为“太阳之染”的柿染。
记者走进建始县红岩寺镇,近距离感受柿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柿染的故事,从一颗未熟的青柿开始。植物染手工艺人周琼的身影穿梭在果林间,将饱满的青柿逐个摘下——这是柿染原料的“第一道筛选”,采摘结束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杂质,将处理好的柿子放入石臼,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柿子变成细腻的果泥,再过滤出青涩的汁液。汁液被装瓶密封,等待时间的沉淀。
恩施植物染手工艺人 周琼:通常将柿汁放置一年以上,经过长时间发酵,颜色会变得更深、更稳定。
与此同时,布匹的旅程也开始了。打版、剪版、裁布,一部分布匹还需要用棉线进行精细的扎结,以形成独特的纹样。随后,用清水为布料“过浆”,洗去杂质,让纤维得以舒展,以最纯净的状态,迎接色彩的浸润。当沉淀了时光的柿漆,与充满果胶的熟柿汁相遇,染液便准备好了。通过反复的揉捏、浸染,布料在其中充分吸收,让柿子里的单宁酸充分渗透到纤维的每一个角落。“一遍清,一遍晒,十遍出深彩。”这是柿染的秘诀。每一次浸染与日晒,都是单宁酸与阳光的“深度对话”:阳光越充足,颜色越醇厚,从浅淡的肉桂粉,逐渐晕染成温润的大地褐,沉稳而古朴。
恩施植物染手工艺人 周琼:柿染在植物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恩施建始红岩寺盛产甜柿,也是这门传统技艺的优质原料。
这门古老的技艺,并没有停留在记忆之中。在周琼等手工艺人的推动下,柿染走出深山,化作衣裳、围裙、布包……走进日常生活。正如周琼所说,最好的传承就是使用。让技艺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传统的温暖纽带。
恩施植物染手工艺人 张比:当我们把染好的围裙送给乡亲们的时候,转身他们就把切好的柿子端过来和我们分享,真的十分暖心,这种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链接,就是这次最大的收获。
(长江云新闻 建始台 黄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