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车,明年就能在武汉开上了!

武汉经开区微信号  2025-10-23 08:57:19
分享到:

100公斤电池续航1000公里、告别自燃风险——这不是实验室的幻想,而是即将落地的现实。

就在本月,我国科研团队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难关,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东风汽车也在加速奔跑:已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材料、固态电芯、电池系统、整车产品研发与供应链体系,纯电动汽车最高续航突破1000公里,明年就能上车。

固态电池“火”起来,并不是偶然。

传统锂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是一种有机溶剂体系,能量密度有限,还容易燃烧。

固态电池不一样,它采用的是一种高热稳定性的固体电解质“以固代液”,既消除了泄漏和短路风险,又能让能量密度提升约50%,电车续航也翻倍。

“简单说,就是更轻、更安全、更快、更远。” 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张薇博士形容,固态电池就像为新能源汽车装上了“能量芯片”。

但固态电池想要大规模量产,难点在于“接触不良”。

怎么理解呢?以锂离子为例,固态电解质像陶瓷,金属锂负极则像橡皮泥,两者一硬一软,结合时容易出现微小缝隙。“就像在坑洼的路上跑步,锂离子一旦‘卡脚’,电池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正是固态电池迟迟难以量产的关键瓶颈。”张薇博士告诉记者。 

▲受访单位供图

此次,我国科研团队连下三城,拿下了三项关键技术突破,等于把这条“路”彻底铺平:

“碘离子胶水”能在工作时自动填补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缝隙,让界面更紧密;

“柔性骨架”让脆硬的电解质变得像“可拧麻花的保鲜膜”,显著提高耐久度;

“氟化物保护壳”即使在高压和120℃高温下也能保持稳定,针刺测试也不爆炸。

三道“保险”,让固态电池在安全性与续航上几乎“双满格”。

更令人惊喜的是,固态电池的材料体系也在不断丰富。

除了传统的锂基体系,还出现了硅碳、钠、镁等混合材料,也被视为更具量产潜力的现实路径。

“同样100公斤的电池,过去只能跑500公里,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这不仅是续航翻倍,更是整个电池体系的一次‘质变’。” 武汉市新能源产业协会秘书长师广有说。

这场技术竞赛中,东风是最早入局的整车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早实现固态电池实车示范运营的整车厂。

早在2018年,东风汽车集团就组建固态电池研发团队,硕博占比达到80%。

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总经理汪俊君介绍,研发团队经历上千次配方调整,最终找到“硅碳+高镍”的黄金组合,性能、安全性都达到行业领先,将率先应用于东风自主新能源乘用车车型上。

目前,东风汽车建成0.2GWh固态电芯中试线,首批350Wh/kg固态电芯已下线;同时正在加快量产线建设,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落地。团队还在预研能量密度达到500Wh/kg的硫化物体系全固态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多月前,东风汽车成立“科新动力电池系统公司”,聚焦固态电池产业化新事业,进一步完善从材料到整车的完整闭环。

“我们判断,2026年将成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元年。”师广有表示。

“现在是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关键拐点。”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李江天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国内已有近30家企业宣布将在2025—2030年前实现固态电池商业化,技术路线趋于成熟。宁德时代、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在半固态领域加速量产,丰田、日产等车企计划2027年前后推出全固态车型。

李江天介绍,武汉既有材料研究基础,也有汽车制造场景,更有完整的下游产业链。“比如东风带动整车应用场景,科研院所提供材料与工艺支持,研发企业进行电芯中试和量产验证——形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产学研链条’。”

在他看来,如果东风能率先实现量产,将带动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入新阶段,在全国新能源版图中进一步巩固“中部高地”的地位。

“谁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长江汽车产业链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蒋代斌认为,固态电池一旦量产,整个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都将重构。“比如现在纯电、插混、增程都在共存,但如果电池能跑1000公里、5分钟充满电,那混动还有多大必要?这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次技术进步。”

对消费者而言,变化会更直观:不再担心续航,不必再找桩充电,不怕夏天暴晒或冬天掉电,“开电动车,就像今天开燃油车一样自然。”

业内认为,固态电池之于新能源汽车,就像5G之于通信行业,它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更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在这场“能源革命”的风口上,武汉正跑在前列。

(来源 武汉经开区 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