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河看中国 | 从千年水脉到智慧标杆:江淮治水的升维之路
10月14日,“行走江河看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淠史杭灌区与佛子岭水库,在这片横跨皖豫两省、滋养千万亩良田的水利命脉中,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深度变革正在悄然重塑江淮大地的治水逻辑。通过构建“感知—模拟—决策—调控”的全链条智慧体系,这条曾经依靠“长藤结瓜”式工程奇迹的水脉,正实现从传统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决策的跨越。
数字孪生:构建灌区“神经中枢”
在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调度中心,2063处水情站、1430处雨情站、40处墒情站实时回传数据,共同构成灌区的“数字孪生体”。
这一系统融合水情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气象短临预报和灌区模型算法,构建起“空天地”立体感知网络,动态映射着2.5万公里渠道、21万座塘堰、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的全局状态。
并且数字孪生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监测,更在于其精准的模拟与调度能力。系统通过耦合水文水动力模型,能够预测未来7—10天的来水情况,并基于作物需水规律、土壤墒情、气象预报等多维数据,动态生成最优配水方案。
这种精细化调度直接惠及农业生产。“正是有这总灌区,我才回来种的地,”安徽蔚邦农业六安分公司总经理刘长乐表示,数字技术正将水资源的“大锅饭”变为“精准滴灌”,既保障了粮食安全,也提升了农户的经营信心。
淠史杭灌区的智慧化,并非孤立节点的技术升级,而是全域协同的系统性工程。其数字孪生平台已初步实现“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借助沿渠现代化量测设施,实现水位、流量等数据的高效采集与传输,解决了传统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从水源到田头的全链条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源工程:水库群的“数字新生”
作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水源地,佛子岭水库群的数字化实践同样深刻。这座“新中国第一坝”通过构建“天、空、地、水、工”“五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对坝体位移、渗流、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全天候监测。更引人注目的是,水库创新采用无人机“蛙跳”巡检技术,部署的2台无人机可在5个自动机巢间自主起降、充电,实现库区长距离、大范围连续巡查。
“去年我们向合肥供水3亿多立方米,占合肥总用水量的四成以上,”佛子岭水库管理处副主任田向忠说。通过数字平台对水源进行精准测算与分配,佛子岭水库的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水库的智能系统与灌区调度平台深度融合,在梅雨期通过精准预报累计拦蓄洪水2.98亿立方米,为抗旱储备了宝贵水源。截至2025年7月24日,佛子岭水库群当年已累计供水5.78亿立方米,其中保障霍山、六安、合肥等沿河市县生活用水2.76亿立方米,支撑淠河灌区农业灌溉2.47亿立方米。
从淠史杭灌区的数字孪生实践,到佛子岭水库的智能监测体系,江淮水系的治理变迁印证了一条清晰路径:数字技术不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重塑水利治理模式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将历史经验转化为精准算法,将人工调度升维为人机协同,这条跨越千年的水脉,正以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式,继续滋养着流域的生息与发展,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着坚实支撑。
长江云记者:马丽 王世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