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良:豆腐“破圈”之路
“在外打拼多年,始终惦记着家乡的发展。如今能回到中山村,用自己的力量让老豆腐坊焕发新生,值!”谈及回乡创业的选择,湖北咸宁崇阳县高枧乡中山村豆腐厂负责人张方良眼中满是坚定。这位曾在广东深耕人力资源领域多年的楚商,于2023年带着一腔热忱与实干决心返乡,承包当地老旧豆腐小作坊,以现代化理念革新生产、以匠心坚守品质,让藏在深山的高枧豆腐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弃粤归乡 人力资源行家变身豆腐产业“领航人”
在2023年之前,张方良的职业生涯与“豆腐”并无交集。彼时,他在广东专注于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凭借专业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与资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家乡崇阳县中山村有一家传统豆腐小作坊经营不善,设备陈旧、生产效率低下,优质的本地水资源与传统豆腐技艺未能充分发挥价值。
“家乡的水好,做出来的豆腐肯定差不了。”带着对家乡资源的信心和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张方良毅然决定放弃广东的稳定事业,回到中山村承包下这家豆腐作坊。他深知,要让传统豆腐产业“活”起来,必须先解决设备落后的问题。为此,他第一时间投入资金更换生产设备,从清洗、磨浆到成型、压榨,全方位升级生产流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产品品质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匠心品质 好水好豆酿出“高枧味道”
走进张方良的豆腐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我们的嫩豆腐能有这么好的口感,关键靠两样——高枧的好水和优质的黄豆。”张方良指着生产车间里的储水设备介绍道,高枧乡的水质干净澄澈,富含矿物质,用这里的水制作豆腐,点卤时所需的石膏量比其他地方少一半,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让豆腐口感更鲜嫩、豆香更纯正。
为了找到最适配的黄豆,张方良先后奔赴汉川、洪湖、天门等地考察,对比不同产区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颗粒饱满度和口感。最终,他选定了天门的高蛋白黄豆作为主要原料。“蛋白质含量高,做出来的豆腐更扎实、更有弹性,无论是煎、炸、炖还是凉拌,都好吃。”
在生产工艺上,张方良坚持传承中山本地师傅的古法石磨制作技艺。石磨研磨黄豆能更好地保留黄豆的营养成分和原始风味,再搭配现代化的杀菌、包装设备,实现了“传统工艺+现代标准”的完美融合。如今,豆腐厂一天最高能消耗2.5吨黄豆,每天生产嫩豆腐2000余斤,除了嫩豆腐,还推出了油豆皮产品,凭借“无添加、高营养”的特点,在本地以及周边市场收获了良好口碑。
破局前行 剑指全国市场,破解运输难题
随着本地市场逐渐饱和,张方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外地市场。“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家门口卖豆腐,要让全国更多人吃到高枧的嫩豆腐。”他制定了清晰的市场拓展计划:2025年上半年,先前往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再逐步跑遍全国,推广高枧嫩豆腐和油豆皮产品;同时,借助原有油豆腐在本地的良好名声,进一步打响嫩豆腐的品牌名号。
然而,拓展外地市场并非易事,最大的难题便是嫩豆腐的运输问题。“嫩豆腐保质期短,必须靠冷链运输,成本太高了。”张方良坦言,冷链运输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物流成本,还对运输时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成为制约嫩豆腐走向全国市场的“拦路虎”。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张方良并未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正在研究优化冷链运输方案,比如和物流公司洽谈长期合作、改进包装技术减少损耗,争取把运输成本降下来。”目前,张方良正在积极商洽豆腐乳订单,初步预计一年订单可达600万元,这将成为豆腐厂新的业绩增长点。未来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品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把高枧豆腐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全媒体记者:胡昊宇 特约记者:廖燚馨 通讯员:蔡旻高
一审:熊哲
二审:黄益民 熊晓辉
三审:全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