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教育政策善意 上海江苏多地实践暖人心
近期,多地教育领域规范举措落地引发关注:广东、江苏等地收紧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小学停订教辅”说法引发家长讨论;开学季江苏、湖北、河北等地更出现校服“全面禁订”风波,已签合同终止、企业库存积压、学生开学无校服可穿的现象频现。
教辅管理惹争议 校服“禁订”跑偏政策本义
“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推荐教辅”——近期广东深圳、江苏泰州、江西抚州等地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辅管理通知,经网络传播后衍生出“教辅严禁进校园”的解读,家长群体反应分化。
“终于不用让孩子天天刷练习题了,能多些时间阅读玩耍。”深圳一位小学家长对新政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可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但安徽一名初中学生家长却忧心忡忡:“初二、初三面临升高中压力,学校不统一推荐练习,我们自己挑也不知道选哪本,成绩怎么保证?”
针对教辅材料泛滥问题要实现标本兼治,一方面,需转变部分学校和家长依赖“刷题”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对教辅材料的过度依赖。此外,教辅资料的选用,应尊重教学一线,切忌由行政部门主导。
相较于教辅争议,校服“一刀切禁订”的矛盾更为尖锐,其中苏州的情况尤为典型。无论是江苏省教育厅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还是苏州市教育局2025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中小学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教备〔2025〕4号),核心均为“规范采购、保障自愿”。前者明确“家长和学生代表占校服采购工作小组比例不低于80%”“落实生产企业和学校‘双送检’制度”;后者仅设定“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的上限,并未否定“自愿征订”。
但基层执行却完全偏离轨道。苏州某区家长委员会主席告诉记者:“我们严格按规定组织家长投票,超过2/3的人同意采购,合同都签好了,突然接到教育局‘全面停止’的通知,现在违约损失没人管。”更荒谬的是,部分学校不仅禁止新订校服,还要求已到货的校服“暂不发放”,导致学生开学只能穿便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