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 “投一笔” 到 “扎下根” ,外资在鄂“变心了”

长江云新闻  2025-10-14 23:03:15
分享到:

就在明天,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将在武汉拉开帷幕。作为中国与北欧国家经贸合作的一条“专属通道”,论坛自2018年设立以来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不仅推动了中欧之间的多层次交流,更为中部省份湖北开辟了对欧合作的“快车道”。如今,这片充满活力的荆楚大地,正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欧洲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有朋自远方来——开放之城的时代邀约

长江之滨,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上周,位于宜昌的达门船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营。从三年前在北欧论坛上结识湖北,到看中湖北加速发展智能船舶制造的机遇,这家荷兰企业将合资工厂落户在宜都,总投资超过20亿元,可以年产18艘15000吨级船舶。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22艘船舶正如火如荼开展建造。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问吴银枝表示:“计划在“十五五”中期,企业年产值突破20亿元。”

眼下,湖北正在抢抓“绿色长江”建设机遇,加快突破绿色动力关键技术,提升智能船舶产业水平。在宜昌宜都,总投资50亿元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正加紧建设。

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建设紧锣密鼓推进。完备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正成为达门在内不少外资企业选择湖北的原因。吴银枝介绍:“湖北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荷兰方面提供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与此同时,当地还出台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从项目审批、人才引进到技术创新的全流程服务,帮助外资企业更好融入。“切身感受到当地高效服务和全力支持,我们的合作可谓一拍即合”,吴银枝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湖北在吸引外资方面呈现出“量质并进”的良好态势。全省范围内,新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到339家,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了10.78%,充分展现了外资对湖北市场的强大信心。

金风玉露一相逢——双向奔赴的合作篇章

“新朋友”迎进门,同样还有不少老面孔在湖北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作为全球汽车声学系统领域领军企业——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武汉菲亚姆电气已经扎根武汉16年,近几年的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生产的汽车喇叭占据国内细分市场15%以上,不仅与国内的东风、比亚迪等汽车企业有着深度合作,产品还出口到了欧洲、南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广泛认可。

武汉菲亚姆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然说:“湖北的产业政策、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过去四年,公司保持年均35%到40%的增长。”从最初的简单装配海外成品,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自主研发,在武汉,菲亚姆实现了全新跨越。

眼下,随着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外资企业“来了又来、投了再投”的信心不断增强。采埃孚在湖北追投建设亚太最大的汽车安全气囊研发中心;法雷奥将全球软件技术中心、全球最大研发中心落户湖北······从最初引进国外产线,到如今实现产品与技术的反向输出,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正深度融入湖北产业链。

以武汉菲亚姆为例,随着与湖北汽车产业合作不断深化,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正逐步将新产品和新技术向武汉公司倾斜。该集团全球总经理马可·托内利表示:“我们非常看好湖北的物流枢纽优势和‘中国车谷’的产业集群效应,将继续深耕这片沃土,扩大本土研发团队规模,积极开拓更广阔市场。”

当前,湖北正全力推动外资服务体系持续升级,深入实施武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多重优势叠加之下,湖北正在成为高质量的欧资集聚地。

截至目前,湖北已累计设立欧资企业775家,实际利用欧资40亿美元。在即将召开的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上,湖北还将推动一批新项目落地,持续深化与欧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全力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下一步,将持续优化外资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率先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推动电信、医疗、文旅等领域高水平开放。率先开展‘先出区、后报关’等通关便利化改革,让海内外投资者放心投资、放手发展。”湖北省商务厅协调指导处副处长彭劲松表示。

长江云新闻记者:李琨 黄朋威 郑杰

编审:柳芳 沈雅洁

责任编辑 石璐茜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