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简”重大研究成果发布 专家认定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
2025年10月14日,湖北召开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会议,会上首次为自战国、秦汉墓葬出土的荆州简牍赋予统一名称——“荆州简”。这批曾以考古编号相称的文物,从此有了明确文化身份,标志着散落的“文明碎片”被整合为完整文化概念。
随着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未来将有更多深埋地下的简牍文物得以“重见天日”。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张玉文表示,荆州简牍的持续发现与研究,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更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让现代人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专家将“荆州简”誉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因其承载着中原文明“正统薪火”,记录了从春秋狼烟到百姓祷祭的多元历史场景。数据显示,荆州楚简出土数量全国第一,西汉饱水简牍占全国14%、湖北82%。更关键的是,它如“活硬盘”保存了焚书坑儒中遗失的典籍,还修正了“春秋五霸”等历史认知,为研究中华文明源头提供了全新视角。
此次会议还系统性发布“荆州简”最新成果及多项“之最”。例如秦家嘴M1093楚墓出土约3万字竹简,是单座楚墓出土典籍类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者;胡家草场M12汉墓出土4642枚西汉简牍,涵盖岁纪、法律、医方等8类内容,创下单座汉墓简牍数量与内容巅峰。
《九九术》楚简
在文化价值层面,王家嘴楚简“乐”类文献或为迄今最早乐谱,《九九术》楚简将中国最早乘法口诀实物年代提前一个多世纪;文献领域,出土了最完整的战国楚简《诗经》抄本、迄今最早的《尚书·吕刑》,后者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刑书。此外,秦简《二十八宿占》以26枚竹简拼合成两个同心圆,朱砂线分栏的楚简《日书》也属考古首次发现,而秦家嘴简牍中《四王五霸》明确将楚文王列为“春秋五霸”,为这一历史认知提供了首份出土文献佐证。
“我们针对出土简牍的脱色处理,研究出草酸脱色法等多种简牍保护突破性技术成果。”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十五”至“十三五”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包括《高新技术在出土竹木类文物修复复原与保存技术中的应用研究》等国家级课题,持续推进保护技术创新。
“荆州博物馆致力于将‘荆州简’保护好、整理好、研究好、阐释好、宣传好,为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做出贡献。”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在会议上说,目前,荆州博物馆已出版“荆州简”研究专著《楚系简帛文字编》等10余部,发表《湖北荆州王家嘴M798出土战国楚简诗经概述》等简牍学研究论文10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术进步,更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荆州简”犹如时间赠予楚文化的钥匙,从政治史到思想史,从儒家典籍到道家智慧,不断修正、补充甚至推翻过往认知。目前,“荆州简”研究仍在推进,这部尘封两千多年的“文明大书”,才刚刚向世人展开序言。
(长江云新闻记者 邓国辉 刘蕊俊 万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