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丨湖北船:“智”挂云帆济沧海
眼下,国内新一轮内河航运产业发展的热潮到来,湖北拥有长江、汉江等丰富的内河岸线资源,如何发挥先发优势,实现引领性发展?来看报道。
“船长、船长,我要开始远控了。”
“好的、好的,前面来交汇船了。”
“好,看到了。”
远隔千里操控货船,同时,船舶也能自主驾驶,这在全球还是首次。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团队用了八年时间,通过全栈式自研软硬件装备,首创了这套智能解决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 马枫:这个船是新船、是旧船、是老船、是电船还是柴油船都不重要,不管在长江里开还是在钱塘江开,它都能把船控制稳定,控制模型达到一个15年船长的熟练度。
湖北的这套船舶自主驾驶系统已经在8艘船,4条航线采用。现在,研发人员还依据严新平院士提出的“新一代航运系统”体系框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了不同的“智慧大脑”,例如,正在天津港应用的拖轮自主伴航与靠离泊系统。
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佳仑:全球范围内很多都是首次应用,从方法上、从设备装备的研制上,给行业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
眼下,多个省份积极打造内河航运,规模万亿级的绿色“港航经济”正在崛起。拥有优越岸线资源和雄厚科研实力的湖北已在布局。在船舶研发设计领域,湖北拥有5位院士,中船集团7家研究所,汉江国家实验室、东湖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搭建起了强大的科研矩阵。全国80%的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均出自湖北。在产业配套方面,湖北的整船制造、零件配套、场景应用等全链条正快速转型升级。在黄冈的这家造船厂,他们和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研究中心,72艘甲醇新能源船舶正同步建造。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主任 裴志勇:学校的优势是研发、设计,再把供应链统一起来,可以更好服务这个行业的发展。
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王伶俐:今年我们手持新能源船舶订单113艘,正在开工建造的有95艘。
为了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湖北还规划了武汉、宜昌、黄冈、荆州4个船舶制造产业基地、8个产业园,搭建了长江船舶供应链。“科研+制造”双轮驱动下,2025年上半年,四大产业基地实现总产值445.2亿元,占全省比重达97.3%。
省国防科工办负责人 夏齐勇:今年,湖北省新接、手持、完工三大指标均居全国第八、内河第一,新接订单2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4%。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徐嵬毅 卞勇 唐清辉 黄冈台 通讯员 杨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