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总有几扇窗户最早点亮
清晨四点的武汉,长江江面上的水汽还未散开,武昌后补街这家不足5平方米的“小程早点”店门已开。店主程氏夫妇,一边准备豆浆和豆腐脑,一边起锅烧油炸油条。
当清晨第一碗豆腐脑冒出热气,第一锅油条飘出浓香,沿街的窗户,才陆陆续续透出灯光。那些最早点亮的窗户,勾勒出城市苏醒前最动人的剪影,汇聚成生活跳动的脉搏。
有人从中读出生计的不易,有人从中品出奋斗的滋味。
清晨所见,开阔的是心境;所遇之事,锤炼的是意志。或为生计,或为理想,皆成风景。
鲁迅年少时课桌上刻“早”字自勉,此后一生惜时如金,终成新文学奠基人;齐白石坚持“不教一日闲过”,即使年逾九十,仍然每天清晨起床作画;钱钟书每日早起阅读写作,终成博学鸿儒。他们的清晨,是与时间赛跑,与理想同行。
即便在今天,许多普通人依然保持着早起的习惯。
城市街头,随处可见清晨忙碌的身影:凌晨四点的批发市场上,摊主们已经摆好新鲜的蔬菜水果;五点多的公交车上,早班工人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六点的学校里,教室的灯已经亮起,传来琅琅书声……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做着祖辈们“日出而作”那般寻常又非凡之事。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与时间共舞的人生智慧。
最近,一位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读书的妈妈在网络上走红,她表示“只有这个时候时间完全属于自己”。对许多奋斗者而言,清晨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尤其是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今天。
“早起奋斗”的故事比比皆是: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清晨6点起床,迎着朝阳跑步锻炼后,便投入到工作规划中。苹果CEO库克每天早上三点四十五分起床,准时开始处理工作邮件。2013年,篮球巨星科比在采访中被问及“你为何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时,他回答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是什么样子吗?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
有时,我们也许只因为一个简单的目标而早起,甚至略显艰苦,但早起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与自我管理的决心确乎可贵。
原本贪睡的大学生,为了考研每天六点起床读书;平时忙于工作的父亲,坚持早起为孩子做早餐;习惯了晚睡的年轻人,开始尝试晨跑来改变生活状态……
早起之所以可贵,还因为它带来的是一种积累的力量。当你被生活推着前行,忽然想起几个月前开始早起学习的技能已经小有成就;或者在人声鼎沸的办公室,突然意识到晨读的外语已经能够应对工作需要;或者是在坚持晨跑一个月后,发现自己的身体状态已开始明显改善。
晨光不负有心人。走在晨光中,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更自律、更健康、更积极的自己。
奋斗人永远是年轻。
一颗时刻跳动的“奋斗之心”是人生长路上最珍贵的“伴侣”,它意味着敢想敢为的锐气、直面困难的勇毅、坚持不懈的执着,不问年龄,也不设局限,哪怕年华老去,此心仍如初生。也因此,那些早起奋斗的故事,未必只属于年轻人。
褚时健74岁重新创业种橙子,尽管年逾古稀,却凭毅力与智慧创造“褚橙”传奇;年近九旬的袁隆平,仍然早起下田,心心念念“谋稻粮”。随着阅历渐深、认知愈明,他们或许已经上了年纪,却还葆有“少年心气”,那份经由岁月淬炼过的沉稳与从容,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定与果敢。
早起奋斗,起初关乎“谋生计”的现实需要,最终将在日积月累中,化作一种深沉而坚韧的力量,推动每一个努力的人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文章开头提到的“小程早点”,店主程氏夫妇,坚持20多年每天三四点早起出摊。他们有一个懂事的女儿,名叫程敏锐,今年高考考了600分,如今已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
今年6月,得知女儿高考成绩时,这对每天起早贪黑的夫妇喜出望外,在早餐店外拉出横幅——“热烈祝贺咱闺女程敏锐高考600分,今天过早的街坊,豆浆、豆腐脑免费送,送完为止!”
程敏锐的妈妈说:“女儿很懂事,看到我们辛苦,她经常过来帮忙。哪怕高三学业很重,每周日早上还是会来店里打下手。”
二十多年,起早贪黑,换来的是无比的欣慰。
晨光中的每一扇窗,都藏着一个奋斗的故事;最早点亮的那几扇,尤其动人。那是高三学子苦读的身影,是摊点师傅揉面的双手,是环卫工人挥动的扫帚,是医生护士交接班的脚步,是货车司机发车的引擎声……
每一个早起的人,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奋斗者。他们或许平凡,但绝不平庸;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绝不可或缺。
这个国庆,当我们迎着朝阳仰望五星红旗,当我们踏着轻风游览大好河山,别忘了,一起致敬每一扇早亮的窗,每一盏晚熄的灯。
敬他们,也是敬我们自己。
敬他们披星戴月,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光的方向。
敬自己破浪乘风,让前行的路上有了梦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