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潜江首批虾稻开镰 95万亩“虾稻共作”田奏响丰收曲

垄上行  2025-10-02 17:01:47
分享到:

潜江市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美誉,同时也是“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发源地,这一模式的成功打造,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两收”。眼下,随着首批虾稻正式开镰,潜江95万亩虾稻共作基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秋风送爽,金黄的稻浪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翻滚。四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穿梭于“回”字形田间,村民杨华清望着饱满的稻谷满心喜悦。

赵脑村曾是十年九淹的“水袋子”,通过土地流转和标准化改造,如今已成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更是潜江首个万亩虾稻共作样板。

虾稻的丰产优质,核心在于“虾稻共作”的生态循环优势。目前,潜江虾稻综合种养面积已达95万亩,其中水稻净面积85.5万亩,占全市水稻种植九成以上。好水、沃土、少药、优种,共同铸就品质招牌。

得益于虾稻共生互促,潜江虾稻种植农药减少70%的、化肥减少50%,实现生态种植。为了保障“颗粒归仓”,潜江提前部署农机力量,24 小时不间断服务收割作业。

收割不停,收购同步。在各粮油加工厂,烘干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开足马力进行抢烘,确保稻谷及时归仓。

金秋丰收季,也是用电高峰时。从田间的机械化收割、运输,到厂区内的烘干、加工、储存,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撑。

截至目前,潜江已建成1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虾稻米绿色认证覆盖率超90%。从“一水两用”的生态智慧,到“一田两收”的效益提升,潜江 “虾稻共作” 模式不仅托起了农户的“丰收梦”,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样板。

来源:垄上行 潜江台

记者:朱婵 李磊杰 张家明 

通讯员:杜少华 周瑞

编辑:梁媛梦

编审:陈雯

监制:赵业勤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