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秋雨过后的武汉,阵阵清润的江风拂过长江岸堤,归帆剪开粼粼波光驶向码头,恰似远方的游子,跨越山海,终在熟悉的烟火里,拾起年少时的梦想。
9月25日,武汉的空气里多了几分创新的热忱。“博聚楚天 共建支点”湖北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这里举行,每一个站上舞台的归国游子,都藏着一段“走出去再归来”的故事。
故事要从挪威科技大学的实验室说起。
张雪梅,这位武汉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远渡重洋的年轻学者,在异国专注于道路固废再生剂的研发。
她发现,中国每年因公路改扩建产生的废旧沥青混合料堆积如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造成环境污染。传统再生剂高温易挥发、剂量控制精度不足,成为制约技术推广的瓶颈。
张雪梅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高低温性能平衡的新型再生剂,并建立精准剂量控制技术体系。这项成果得到挪威国家重点项目支持,也为她回国创业埋下伏笔。
湖北,九省通衢,路网密集,道路改扩建需求巨大,为张雪梅的技术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今年,她带着“道路固废再生剂研发及应用”项目回国参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总决赛中摘得特等奖。
如今,她的团队已与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合作,计划成立“绿循再生科技”公司,让道路固废 “变废为宝”。湖北用开放的姿态,接住了一位创业游子带回的“绿色答卷”。
另一则故事,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工作站。
曹英豪,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医生,在多年临床中深切感受到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痛苦 ——传统手术创伤大,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普通支架仅能支撑不能治疗。
2023年,他放下手术刀,投身科研,与团队历时不到3年研发出全球首款光热治疗型消化道覆金支架。该支架不仅能恢复消化道通畅,还能利用光热疗法精准杀灭肿瘤细胞,极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这项创新成果已在湖北3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获12项国内外专利授权,并获融资4000万元,即将落户孝感市。
曹英豪说:“大赛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平台,让更多投资者看到项目价值,也坚定了我扎根湖北的信心。”他知道,湖北既有优质的医疗资源,又有支持创新的土壤,在这里,他的科研成果能更快地从实验室走进病房,真正帮到需要的人。
在湖北的归才故事里,张硕是格外动人的一笔。今年8月,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张硕带领团队从412个项目中突围,斩获唯一的特等奖。
他的项目直击国之重器痛点——国产大飞机机身加工精度要求极高,现有机器人加工却存在 “够不着”的难题。他的团队首创“蚂蚁噬骨”加工模式,成功突破技术瓶颈。“最骄傲这项技术诞生在荆楚大地!”张硕的获奖感言满是自豪。
河北出身的张硕,本硕博就读于燕山大学,曾公派赴英留学。当初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做博士后,正是看中华科机器人领域实力与湖北双创氛围。如今博士后即将出站,面对多所双一流院校副教授邀约,他却坚定地留在武汉。“华科的师长伙伴、武汉的城市与校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对我有独特的号召力。” 现在的张硕,早已从“爱吃面食的河北小伙”,变成了每天离不开热干面的 “新湖北人”。
女朋友看到了他在湖北的发展潜力,也被这里的环境打动,决定来武汉找工作。“未来我们要在这里安家,开启幸福生活。” 湖北不仅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他安放生活的“第二故乡”。
无论是9月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还是8月的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都藏着湖北引才的“新思考”。
尤其是9月这场赛事,更是湖北首次面向留学人员、海外在读博士博士后举办的高水平赛事—— 在此之前,湖北虽有不少引才渠道,但针对 “海外留学人才 + 创新创业项目”的专项赛事仍是空白;与以往省内赛事相比,它不仅聚焦全球范围的“高精尖”人才,更注重 “项目落地”与“产业对接”,让人才带着项目来,也能带着成果留。
这次大赛,瞄准了湖北重点发展的七大领域:机器人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
消息一发出,就吸引了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551名留学博士博士后、215个项目参赛。经过层层筛选,9 个项目站上总决赛舞台,最终张雪梅团队拿下特等奖,香港留学人员团队的 “新一代可计算存储芯片”“高温工业隔热耐火炉衬技术” 获金奖,新加坡、韩国、美国、加拿大等留学团队的 6 个项目获银奖。
这场“首次”举办的赛事,正是湖北向全球人才递出的“邀请函”——湖北不仅有尊重人才的诚意,更有让项目成长的空间。
对留学人才来说,一场赛事或许是“敲门砖”,但真正能留住他们的,是赛场之外的 “全周期保障”。在湖北,这份保障不是冰冷的政策清单,而是能让人才“安心科研、放心创业”的温暖支撑。
张雪梅拿到特等奖后,不仅获得了最高60万元的奖金,还享受到了 “一站式服务”。从项目落地的手续办理,到与企业的融资对接,再到团队人才引进的支持,有人帮、有人管;张硕在华科做博士后,受益于“博士后倍增计划”,最高 150万元的资助覆盖了他从引进到培养的全过程,让他不用为经费发愁,能专心搞研究。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不是一时的 “奖励”,而是湖北对人才 “长期陪伴”的承诺。
除了政策支持,湖北还为人才搭建了“世界级的创新平台”。全省 16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涵盖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就像一个个 “科研加油站”。曹英豪研发支架时,能借助湖北优质的医疗科研资源开展试验;张雪梅的固废再生技术,能在湖北的道路工程平台上快速验证。在这里,人才不用 “从零开始”,就能接触到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条件。
更重要的是,湖北有“全链条的产业支撑”。近年来,湖北推进“51020”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在武汉,“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能让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快速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
在襄阳,汽车产业的优势能支撑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落地。
在宜昌,化工产业与新材料的融合,为相关领域人才提供了创新空间。
这种 “产业协同”,让人才的科研成果不用“躺”在实验室里,而是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是张雪梅、曹英豪、张硕们选择湖北的重要原因。
2025年的这两场赛事,只是湖北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 “一个缩影”。未来,湖北还将继续深化“博聚楚天”工程,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我们期待,更多像张雪梅、曹英豪、张硕这样的留学人才,带着知识与梦想回到湖北;期待他们在东湖边的实验室里攻克难题,在光谷的产业园里实现创业,在武汉的街头巷尾感受生活;期待他们与荆楚大地同频共振,用创新成果为湖北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画卷。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这句话,不仅是游子的心声,更是湖北与人才的 “约定”。每一次“双向奔赴”,都能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的某一天,当长江的归帆再次驶向码头,我们一定能看到更多带着梦想的身影——他们在这里扎根,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畅快地书写年少时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