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李明海:从战火中走来,用一生诠释赤胆忠心
9月3日,在随州市随县新街镇墩子湾村一间普通的农房里。96岁的老兵李明海安静地坐在轮椅上,目光紧紧锁在前方的电视机屏幕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在直播,当镜头扫过威武的受阅方阵、飘扬的五星红旗时,老人浑浊的眼睛里,忽然泛起了一层微光,像极了他藏在箱底几十年的那些勋章,在岁月里默默闪烁。
李明海的烽火岁月,藏在伤痕里,藏在勋章中,更藏在家人代代相传的记忆里。
1929年出生的李明海,在15岁那年穿上了新四军的军装,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宜城的战壕里、南漳的山林间、保康的阵地上、房县的街巷中,都留下过他年轻的身影。后来部队编入华野第三纵队,他跟着战友们一路冲锋,从解放开封的硝烟里钻出来,在济南战役的炮火中坚守,又在淮海战役的冰天雪地里荣立三等功。
再后来,渡江战役的船桨划破长江夜色,解放华中南的号角响彻南国大地,直到1955年退伍,11年的军旅生涯,在他腿上留下了好几处拳头大的伤疤——如今这些伤疤被皱纹层层包裹,可轻轻触碰时,老人还是会下意识地颤一下,仿佛又摸到了当年冰冷的枪托、滚烫的热血。
“他从来不说打仗的事,一说就哭。”儿媳吴修艳蹲在老人身边,一边帮他整理衣袖,一边红了眼眶。作为家人,她深知公公心中的伤痛,每一场战役的枪林弹雨中,都伴随着身旁战友的牺牲,这些过往每被提及一次,李明海心中的伤痛就要增添一份。从那以后,家里人再也没提过那些往事,倒是“爱党爱国”“大公无私”这几句话,老人常挂在嘴边,这是李家的家风,被镌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也正是有这种家风的浸润,李明海的孙子李毅扬也光荣参军。李毅扬曾说:“爷爷就是我的榜样,能和他一样保卫祖国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9月3日当天,为了让老人能以最庄重的姿态见证这个特殊的日子,吴修艳特意从衣柜最深处翻出了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李明海的老式军装,还有几枚用软布裹着的纪念章。她小心翼翼地把军装披在老人身上,又一枚枚将纪念章别在胸前: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这些,是李明海珍藏几十年的宝贝。
退伍后的李明海,从未拿过往的功勋“说事”。1958年他被安置到黑屋湾水库当巡库员,每天沿着水库堤坝走几十里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1962年水库精简人员,他主动找到领导说“我是党员,我先退”,转身就扛起锄头回了村,成了一名普通农民,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
“他从不主动向别人提及自己的荣誉,更没有借着荣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也是这么教育我们后辈的,告诉我们现在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得懂得感恩,得学会珍惜。”吴修艳回忆起李明海曾经的教诲,无比感慨。
那天和李明海一起看直播的,还有退役军人魏婧和随县新街镇年轻干部罗玉延。
魏婧看着老人胸前的纪念章,看着他专注的神情,满眼敬佩:“老兵眼中闪烁的光芒,好像穿越时空,见证了从战火纷飞到家国安宁。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交织,敬畏与自豪在心底升腾,我们要永远铭记老兵们的牺牲与奉献。珍惜今天和平与安宁。”
罗玉延则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老人胸前熠熠生辉的纪念章:“这场阅兵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对老兵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的铭记和致敬。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将牢记历史使命,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
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是李明海和无数战友用青春、用热血守护的模样,他用一辈子的坚守书写着最伟大的荣光,这份荣光也将化身为一个个为祖国奋斗终生的力量,不断传承和弘扬!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燃 通讯员 陈首龙 编审 雷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