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文物开讲·铁军五师湖北抗战 | 应城“八条枪”

长江云新闻  2025-09-02 17:35:38
分享到:

在湖北应城,说起抗战“八条枪”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这八条枪,分为4支长枪,4支短枪。正是这八条枪,组建起了应城第一支抗日武装力量。

1936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时年25岁、正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的蔡松荣,暂停学业回到家乡——湖北应城杨岭潘家集,接手父亲的膏盐矿,成为当地最年轻的膏盐矿“少老板”。

当时,陶铸根据党组织派遣,在应城县汤池镇创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建立抗日武装。蔡松荣得知后,当即报名参加汤池训练班,积极投身抗日,并改名蔡斯烈。

为了建立抗日武装,膏盐矿“少老板”蔡斯烈,自掏银元1000块,购买手枪3支,步枪4支,子弹半箱,手榴弹10余颗,加上他家原有的1支手枪,共计8支枪,打出“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旗帜,树起了应城抗日的大旗。

1939年4月,蔡斯烈担任应城抗日游击队挺进大队三支队队长,在陶铸的率领和指挥下,夜袭云梦县城,消灭敌伪军20多人,缴获枪支20多件,解救了数十名被关押的无辜百姓。在鄂豫边区,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攻克沦陷区的县城,极大地鼓舞了鄂中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

1939年,李先念率部南下,汇合鄂中各地抗日武装,创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第五师。应城抗日游击队汇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从八条枪到千千万万条枪,驰骋在鄂中的大地上,奋勇拼杀,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之歌。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