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开讲·铁军五师湖北抗战 |
长江云新闻 2025-09-02 17:13:00
在湖北省大悟县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张1944年的《献草证》。
1941年7月,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进驻湖北大悟芳畈镇白果树湾,高举抗日旗帜,机动灵活地打击汉奸、伪军和日军,发展与巩固抗战力量,逐步创建以大悟山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也是最艰难的时期。由于敌人封锁禁运,鄂豫边区物资供应非常困难,枪支、子弹、药品自不必说,连粮食、衣服、鞋子等也极度缺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四军第五师全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把根据地的人民组织到抗日统一阵线里来。
大悟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除交公粮外,每个农救会员还开一斗荒地作为拥军田,大家集体劳动,收成全部交给部队作为军粮。各乡各村的群众交公粮生怕落后,安来乡半天就完成了任务;同仁乡一次交公粮800石,多交了400石;崇林乡群众交公粮时,把坏米留着自己吃,把好米交给部队。不仅如此,群众交公草时,也是比着交,你交30斤,我就交50斤。
军民同心,打破敌人的封锁,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取得了迅猛发展,到抗战结束时,根据地发展到北起舞阳、南至洞庭湖、西至汉水、东接安徽宿松,跨越鄂、豫、皖3个省7个专区、39个县政权,人口达1000余万。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缔结鱼水情。大悟山的青壮年,积极参军,上前线、打鬼子。他们还组织起民兵自卫队,利用自己熟悉环境的优势,开展交通战、麻雀战、联防战、破击战,打得日寇坐卧不安。根据地广大群众配合新四军第五师反“扫荡”、反“围剿”,不分白天黑夜地往前线运送弹药,抬伤员,送饮食,群众斗争热情就像漫山红杜鹃,浇灌出抗战胜利的鲜艳之花。
责任编辑 黄静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