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流域治理进行时 | 红莲“回归”记
野生红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能净化水质、降低湖泊富营养化,也是湖北湿地生态 “晴雨表”。今年,洪湖野生红莲种植超1万亩,水生植被覆盖率从2023年的13.67%升至30%,来看记者探访。
8月初秋,洪湖再现莲叶田田、菡萏飘香美景。
记者 胡禹:好香啊,风里面全部都是荷花的香味。
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 罗东平:从去年的3月份开始种,种植面积应该在4000亩左右,通过一年半时间的生长和扩繁,我们今年再去看,应该是超过了1万亩。
历史上,洪湖曾是野莲的核心生长区,但上世纪 “围湖造田” 等侵占湿地的活动,叠加近年旱涝灾害,严重破坏野莲生存环境。2024年,洪湖沉水植物近乎消亡,野生红莲面积大幅缩减,水质一度降至Ⅴ类。一场拯救野莲、守护洪湖的战役,就此打响!
记者 胡禹:为什么野生红莲对于洪湖来说如此重要?洪湖的平均水深只有1.35米,属于典型的浅水湖泊,一旦风大起来,很容易就搅动湖底的淤泥,影响水质,而这些红莲就像一把把天然的保护伞,挡住了风,让湖面保持宁静。
让野生红莲“回归”的第一战,是寻找“纯净的”种子。洪湖汛期水位能猛涨2米以上,只有茎长能达4米的野莲能勉强适应。为此,洪湖治理人员从江汉平原多地收集种质资源,并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筛选出最合适的品种。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组研究员 杨美:他们送过来的叶片进行DNA提取,然后进行基因组的测序,通过我们检测以后,野莲占比能达到95%。
种植过程中,当地专门设计了“梯形”植被种植方案,从坡岸、到浅水、再到深水区,依次种下芦苇、野莲、芡实和苦草等多品种水生植物,塑造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发动周边渔民分片种植,以85%存活率推进。汛期时,还会根据长江水情实时调节水位,助力野莲存活。红莲大幅“回归”,今年上半年,洪湖水质达到Ⅳ类标准,为近5年来最好水平。
荆州洪湖市滨湖办事处居民 曾祥席:希望经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荷花飘香、满湖莲藕的洪湖。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龙 胡禹 何进 洪湖台 王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