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郧西:七夕之“艺”——指尖非遗,织就浪漫传承

长江云新闻  2025-08-28 18:30:01
分享到:

十堰市郧西县素有“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的美誉,流淌的天河、流传的传说,让这里成为七夕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明天就是七夕节了,我们的记者提前走进这片浪漫土地,循着非遗的指尖温度、漫步七夕的专属景致,探访乡村振兴的“七夕密码”,带您解锁郧西七夕的独特魅力。

记者 王思凡:郧西主城区的烟火气里,藏着一处特别的所在。老北街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忽然一股麦香裹着甜丝丝的暖漫过来——这可不是寻常味道,是七夕花馍非遗传承人卢大姐家独有的“七夕香”。走,一起去感受这面团里藏着的千年七夕。

推开木门,案板上早已摆好醒得胖乎乎的面团,白的、紫的、红的分置瓷盆里,像揉碎了的七夕云霞。卢大姐正在以牛郎织女为主题制作花馍。

十堰郧西县乞巧花馍非遗技艺传承人 卢芸:七夕的话,以前咱们就叫乞巧节,咱就做巧食,这个花馍是巧食的一种,再一个馒头是蒸的,它的寓意就是咱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这郧西花馍看着精巧,背后全是“慢功夫”。和面讲究 “三揉三醒”,春冬水温要稍热、夏秋得偏凉,醒发时间差一分钟,面团的口感就差了火候;捏形更是对 “巧劲” 的考验,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10 多道工艺得手眼一心,每一步都急不得,既是指尖上的手艺,更是古人 “以巧寄情” 的浪漫传承。

带着满手未散的麦香离开花馍坊,我来到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非遗传承人邱敬晓,正在给游客教授织布技艺,手里的梭子像飞燕般在经线纬线间穿梭,白色棉线渐渐织出浅褐色的“乞巧纹”,那纹路弯弯绕绕形似“七”字,是郧西七夕织布独有的记号,藏着“七夕乞巧、巧手传情”的老传统。

十堰市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非遗传承人 邱敬晓:就是梭子到哪边,哪个脚往下踩。

这几年,郧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的培训课堂从没断过,前后教过近百人,最小的学员才9岁、最大的已过80岁,从简单的素色土布到带 “乞巧纹” 的特色织物,每一寸布都浸着他们的耐心。

织布机的“咔嗒”声还在耳边绕,隔壁传来的阵阵童声便拉走了视线。天河乞巧坊织布坊旁的非遗课堂里,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笑声里满是对传统节日的好奇与喜爱。

游客 陈鹏宇:感受非常好,我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七夕传统文化。

眼下,郧西的七夕非遗正悄悄“变脸”——不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新浪漫”。在郧西县“七夕文创工坊”,货架上的物件让人眼前一亮:七夕折扇、喜鹊刺绣....每一件都把七夕故事藏进了日常。

十堰郧西县中国七夕文化创意生活馆店长 纪大双:我们店现在的话单品是有600多款文创产品,其中有90%都是围绕郧西的七夕开发的,销量一个月的话是有一万多件。

近年来,郧西不仅有以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为主线的浪漫七夕文化,还有“郧西三弦”“板桥豆干”“上津火龙”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这些跨越时光的文化符号,共同织就了郧西厚重又鲜活的文脉,也让千年传统始终扎根烟火日常,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赵龙文

郧西台 胡颖妮 王思凡

通讯员 邹景根 陈国东 肖扬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