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节俭账” 万缕文明风——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首创“夜话+积分”模式
夏末的晚风拂过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文化长廊里灯火通明。村民王静燕的声音温润而坚定:“以前总觉得孩子考上大学不摆几十桌没面子,现在才懂,省下钱给孩子买份保险,才是实实在在的爱。”她话音落下,四周响起一片赞同声。这一夜,又一场特殊的“夜话”正在改变这个村庄对待“体面”的定义。
“夜话”现场。
就在几个月前,村里人还在为升学宴的排场暗中较劲。“你家请二十桌,我家就得三十桌。”人情债叠成“面子山”,不少家庭一边心疼花费,一边硬撑着笑脸发请帖。变化始于今夏——鱼池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出“夜话+积分”组合模式,把宣讲会场搬到巷口院落、文化长廊,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悄然重塑乡村的“面子观”。
“咱们来算一笔账!”夜色中,村干部、红白理事会成员和村民围坐成一圈,“办二十桌宴席,至少要花三四万元。省下这笔钱,能给孩子买一份像样的教育保险,或者添置笔记本电脑、买齐专业书籍。”他们手里拿的不仅是政策文件,还有一本可以兑换实物的“积分存折”——谁家简办宴席、拒绝铺张浪费,就能获得积分,到年底兑换米面油、家用小电器等物资。
王静燕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今年7月,其子收到一所院校录取通知书,全家喜不自禁,第一反应就是“必须好好办一场”。她初步列了20多桌名单,正准备发请帖时,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们来了。
“夜话”现场。
“不是不让庆祝,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他们坐在王家院子里,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帮她核算,“省下的钱足够给孩子买一份长期保险,或者存作未来考研、出国的基金。”几番“夜话”推心置腹,王静燕的想法彻底变了。最终,她只邀请至亲吃了3桌家常饭,用省下的钱为儿子投保了一份教育险。王静燕在“夜话”现场分享时说:“这宴席办得轻松,心里更踏实。”
积分存折上,王静燕因简办宴席获得了50分。村里每月张榜公示积分,年末召开表彰大会,积分可兑换实物。更让她高兴的是,好几户村民看到她的做法后,主动来找她取经。“宴请费变保障金”像一阵清朗的风,正在村里蔓延。
村民王建民的儿子今年也考上大学,原计划升学宴办25桌。参加“夜话”、听完王静燕的分享后,他主动删减宴席规模,将省下的两万多元转为孩子的“成长基金”。“面子是给别人看的,里子才是自己实实在在的。”他感慨道,“现在比谁家宴席排场大,不如比谁家孩子未来更有保障。”
“夜话”现场。
据统计,仅今年8月以来,鱼池村就减少了6场大规模升学宴。更重要的是,一股“重教育、轻宴请”的风气正在形成。
为确保新风持久吹拂,鱼池村还将“节俭办宴”写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在文化长廊设置移风易俗宣传栏,定期开展“夜话乡风”讨论活动。村民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议”,甚至自发组成文明监督小组,彼此鼓励不铺张、不攀比。
夜幕渐深,鱼池村的文化长廊依然灯光明亮。长廊墙上“积分公示榜”数字跃动,长廊之下人们笑语温暖。从这里传出的,不再是人情负担的叹息,而是对未来的踏实期盼。
灯光点亮村庄,也照亮人心。从“比排场”到“比风气”,从“争面子”到“重里子”,鱼池村用一场场夜话、一本本积分存折,悄然完成了一场关于文明的启蒙。而这一切,最终都沉淀为孩子教育账户上真真切切的数字,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扎实的一砖一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