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枝江:荒田变身养鹅场 生态养殖奏响乡村振兴 “致富曲”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也是村民增收的 “金钥匙”。今年以来,湖北宜昌枝江市七星台镇董家湾村锚定 “资源盘活、产业兴村” 目标,立足本地闲置土地资源优势,将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地块,升级改造成标准化、现代化养鹅基地,以畜禽养殖产业为纽带,既让 “沉睡资源” 活起来,更让村民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董家湾村养鹅基地,一幅 “鹅鸣伴乡韵、生态促增收” 的生动图景扑面而来:圈舍内,数千只体态健硕的种鹅昂首踱步,羽毛洁白鲜亮;旁边的水池中,部分鹅群追逐嬉戏、自在游弋,清澈池水映着雪白身影,清脆的鹅鸣声此起彼伏,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了满满生机与活力。
“目前基地存栏种鹅2000余只,全部为孵化厂储备种源。预计农历十一月(冬月)进入产蛋期,产蛋周期将持续至明年五月,精心养护下每只鹅可产蛋45 至55枚。按当前市场行情,单只商品鹅售价可达50余元,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湖北涵宇养殖部负责人淡君军向记者介绍,基地的种鹅养殖不仅有稳定的产蛋、销售渠道,还能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打下基础。
在产业发展中,董家湾村始终把 “生态优先” 摆在首位,构建起 “养殖 — 粪污 — 种植 / 渔业” 的闭环生态系统。一方面,基地产生的鹅粪全部回收腐熟,作为周边农田的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另一方面,养殖区配套的鱼塘与养殖场形成共生,鱼类以鹅群散落的饲料残渣、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食,无需额外投放过多饲料。这种绿色养殖模式,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升了鹅、鱼产品的品质,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双丰收”。
“这片地以前荒了好一阵子,杂草长得比人高。村里盘活这块地搞种鹅养殖,不仅让土地‘活’了,还带动了我们就业。现在搞养殖讲究科学,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观察鹅的粪便,从粪便状态判断鹅的肠道健康 —— 肠道养好了,鹅少生病,养殖效益自然就上去了。” 淡君军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态养殖模式的认可,也透着产业发展的信心。
为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养殖效率,基地已启动养殖设施升级计划,即将购置饲料搅拌机、小型装载机等设备,逐步实现饲料投喂自动化、粪污清理机械化。同时,围绕 “生态养殖” 这一核心优势,村里正谋划延伸产业链,探索开发鹅肉深加工、鹅蛋衍生品等产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让生态养殖产业真正成为村民持续增收、乡村稳定振兴的 “支柱产业”,让乡村振兴的 “致富曲” 越奏越响。
记者:张枭羿 谢阳
一审:徐露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