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兴山:药材变药“财” 致富有“良方”
从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道地药材专业村,宜昌市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村“两委”的主动担当。聚焦长远发展,黄家河村“两委”带领村民深耕中药材产业,搭建完整产业链条,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乡村环境美化,培育出文明和谐的乡风,为乡村振兴绘就了生机盎然的新图景。
8月,正值中药材生长关键期。在峡口镇黄家河村药材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关成红仔细查看当归、紫菀、苍术的生长状态,这批长势喜人的药材将于11月开始采收。
黄家河村地处大老岭森林公园山麓,年均气温20℃,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充足的光照和丰沛的水分为中药材生长营造出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黄家河村中药材种植有2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的分散种植与经营模式,让产业深陷“无规模效应、销售渠道不畅”的发展瓶颈。
为打破僵局,2024年,村“两委”主动担当,牵头流转217亩土地,集中打造药材种植基地,试图以规模化种植带动产业提质。然而,产业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干旱天气有效应对措施等问题,种植基地最终收获寥寥无几。面对挫折,村“两委”迅速反思复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峡口镇黄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关成红说:“我们组织班子深入讨论研究,立即整改问题。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提前谋划,按照科学布局,布了15个水罐,安装管道2000多米,所有的田地都能够辐射,确保能够实现丰收。”
在推进药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黄家河村“两委”始终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村民反映道路不畅,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道路进行提档升级,解决运输难题。依托兴村公司,村里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购村民的药材统一销售,为村民的收益兜底。同时,推出积分制鼓励村民参与投工投劳,形成“村‘两委’牵头、村民主动参与”的产业发展合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矛盾少了、人心齐了,乡风文明新风尚也愈发浓厚。
峡口镇黄家河村一组村民黄道明说:“只要有农闲的时候,到村里这个土地里务工,可以挣个1万多块钱,村里带着我们种药,比以前的经济收入好得多。”
峡口镇黄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关成红说:“我们召开多轮次、分区域的屋场院子会,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思路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村里融合发展。”
在突破规模瓶颈、明确发展方向后,村里的产业布局也持续升级。兴村公司建起药材加工中心,实现药材烘干与存储的标准化处理,还引进了市场主体打造苗木基地,填补种苗培育环节空白。一条涵盖“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正式成型,让药材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附加值高”稳步迈进。
峡口镇黄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关成红说:“2025年,我们可以实现50万元收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产业业态以及产业种植模式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农文旅的新业态,有效做好生态产业和药材产业的有机结合、提档升级。”
记者 | 覃怡 张瀚
通讯员 | 黄皓 郑光宏
编辑 | 郝小芳
编审 | 张雅莉
终审 | 吴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