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垃圾清零”到“文明续航”——黄冈亲子志愿者点亮遗爱湖景区环保底色

云上黄州  2025-08-26 15:45:59
分享到:

8月23日上午,黄州遗爱湖公园迎来一群特殊的“爱湖小卫士”——由家长与儿童组成的60名爱湖亲子志愿者,身着红马甲与荧光绿马甲,开启了一场从“垃圾清零”到“文明续航”的环保实践活动。

弯腰行动:2小时“清零”白色污染

“妈妈你看,这个塑料瓶可以放进可回收桶里!”实验小学10岁的夏诗涵蹲在湖边的栈道上,熟练地将捡拾的饮料瓶进行分类。她的母亲汪甜甜蹲在一旁,用垃圾钳轻轻拨开草丛里的塑料袋:“记得吗?上次我们在科技馆看到的塑料降解动画,这些瓶子要四百多年才能分解呢。” 母女俩的对话引来旁边家庭的注意,志愿者管俊杰拉着父亲的手说:“爸爸,我们以后买水就用自己带的保温杯吧!”

与此同时,黄冈美苑高级中学德育处陈熊波主任蹲在地上,手把手教11岁的女儿使用垃圾夹:“手腕要像握乒乓球拍一样用力,对,就这样夹住烟头……”小女孩屏住呼吸完成第一次操作时,父女俩同时露出笑容。

在清理过程中,家长们化身“移动课堂”:资深志愿者吕文彬一边示范正确使用垃圾夹,一边给孩子讲解塑料降解需要470年的科学知识;志愿者周静则带着女儿鲍冉希用手机APP识别遗爱湖的植物种类,将垃圾清理与自然教育巧妙结合。“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比课本更能让孩子理解环保的紧迫性。” 志愿者倪海松举着装满烟头的便携桶感慨道。

话语传递:让环保成为“行走的标语”

“阿姨,您知道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吗?”考棚小学11岁的韦梓怡举着分类指南,主动向游客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她的妈妈贾文娟在一旁微笑着补充:“大姐,现在小区楼下都有垃圾分类箱,我们会按照不同颜色的桶来进行投放。” 母女俩一唱一和地讲解,让原本匆忙的游客李女士停下脚步,认真听完分类知识后特意将饮料瓶投进分类桶:“小朋友讲得那么清楚,我们大人更要做好榜样。”

树荫下的长廊传来此起彼伏的惊叹,原本低头刷手机的游客们纷纷抬头张望。周女士的粉色遮阳伞被风吹得歪斜,她却顾不上扶正,将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瓶在手中反复端详:“原来奶茶杯和瓶身还要分开扔?”“对!”东坡小学10岁的张炎曦眼睛发亮,立刻蹲下翻找背包,摸出皱巴巴的手绘流程图,“纸杯属于其他垃圾,但是杯盖和吸管是可回收的……”

此刻,遗爱湖畔的风掠过垂柳,将分类知识卷成涟漪。不远处,另一组亲子家庭的孩子举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未来;幸福就是蓝天青山绿水”的标语牌,蹦跳着追赶拍照的游客。这些移动的身影,恰似遗爱湖岸边最鲜活的文明标语,让环保理念随着脚步向更远处蔓延。

续航密码:从单次活动到文明传承

活动尾声,当电子证书“环保小卫士”的勋章跳转到孩子们的手机时,11岁的志愿者陈佳怡突然提议:“我们能不能每周来一次?”她的父亲陈熊波立即掏出手机:“宝贝,我们现在就建个家庭群,把每周六定为‘爱湖日’怎么样?”旁边的志愿者夏平、杨熙悦母女则开始商量制作“家庭环保积分表”,约定捡起10次垃圾就能兑换一本植物图鉴。

服务队负责人展示了“环保续航计划”:参与家庭可通过志愿汇进行签到打卡记录日常环保行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可获得参选季度评选的“环保模范家庭”的机会。“我们要让爱湖亲子环保行动,成为可复制、能延续的文明样本。”

已近午时,志愿者们留下的不仅是洁净的湖岸环境,更是一场关于文明传承的生动示范。当王炜、詹彦淏母子俩将分类好的垃圾交给回收站工作人员时,她们认真地说:“今天捡完了,明天看到垃圾我还是会捡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从“垃圾清零”走向“文明续航”的最佳注脚——环保不是一次性行动,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信仰,是代代相传的责任接力。

亲子志愿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改善环境,更在于构建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桥梁。当孩子与家长携手弯腰捡拾垃圾时,当他们共同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时,环保理念便在家庭中生根发芽,并通过家庭辐射到社会。

在黄冈市委社会工作部、黄州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下,由黄冈爱湖亲子志愿服务队精心组织,不仅让2000平方米景区重现洁净,更让环保理念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持续生命力,也为黄州文旅名城建设贡献志愿力量。

黄冈爱湖亲子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爱湖亲子志愿活动我们已经持续了5年,分别在遗爱湖公园、赤壁公园、长江沿线等地定期开展。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吸引更多亲子家庭加入,让环保理念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成为守护黄州的坚实力量。”

通讯员 张飞

一审 熊飘颐

二审 余红升

三审 骆冬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