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萍:以百姓心为心护公正,用柔情严笃守律法初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常被刘杨萍挂在嘴边的话,是她作为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三十余载司法生涯的生动注脚。
她曾是少年审判庭里驱散孩子心中乌云的“月光”,用温情为迷途者点亮希望;也曾是严苛治学的“引路人”,带领青年干警深耕学术、锤炼本领;即便因公负伤后坐在轮椅上,视线模糊、吐词不清,她对司法事业的赤诚与初心仍未褪色。
01
8月22日,重伤休养了一年多时间的刘杨萍,再次回到办公室,当年轻法官念着她发表过的论文时,刘杨萍眼里闪烁着泪光,兴奋得像个孩子……
2023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打破了刘杨萍的生活。当时,她开完会返回单位途中因公受伤,伤情严重伤及大脑神经。曾经在法庭上思路清晰、言辞坚定的法官,如今只能坐在轮椅上,说话吐词不再清晰,视线也始终模糊,与人们印象中威严的法官形象相去甚远。
这起意外让身边的同事们痛心不已。大悟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久玲满心惋惜:“这么好的一个人,这么敬业的人,怎么突然出现这种事情呢?” 云梦县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潘海权也回忆起刘杨萍往日的敬业——为了处理工作,她常常加班加点熬夜忙碌。云梦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刘建新更是满心自责,那天他恰好出差,若能陪刘杨萍一同返回,或许意外就不会发生。
即便遭遇如此重创,刘杨萍也未曾被伤病击垮。在受伤后的一年多里,她凭借着超乎常人的强大意志力与伤病顽强抗争,身体正一点点康复。当昔日的同事、得意门生来看望她时,她依旧能认出大家,还笑着夸赞“我们的同志们一个比一个漂亮,都很优秀”,她一句“你们都是我的骄傲”,更是满含对后辈的欣慰与期许,尽显她对司法事业和身边人的深厚情感。
02
作为曾担任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的法官,她面对的多是十几岁、迷失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未成年人。在坚守公正司法的同时,她始终思考如何减少犯罪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创伤。
为了帮助这些失足少年,刘杨萍率先探索未成年人缓刑犯考察机制,思考如何科学评价未成年人犯的社会危害性,助力他们迷途知返。她还创设心理干预机制,凭借自身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身份,在案件审结后为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用情感化解他们心中的隔阂。为了让少年犯摆脱“污点”困扰,她提前探索“前科封存”制度,全力保障未成年人权益。
在审判环境打造上,刘杨萍也倾注了诸多心血。云梦法院改造少年家事法庭时,她亲自设计以“家庭课堂”为主题的淡绿色墙面,希望让受创的孩子能看见“春天的颜色”;她推动打造“圆桌审判”,打破传统法庭的严肃隔阂,让孩子们在平等对话中找回尊严。她常说“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月亮,只是有时被乌云遮住了”,秉持“温情审判,尽情帮教”的八字宗旨,她帮助300多名失足少年重燃人生希望。
这份“柔情”不仅体现在少年审判中,面对普通当事人,刘杨萍同样用温暖传递司法温度。2021年,她审理一起硫酸毁容女性当事人的离婚案时,当事人一度产生极端念头。刘杨萍前后调解7次,还写下“顽强穿过光阴的丛林荆棘,疼痛敲开了紧锁的双眉……踏过往事,曙光将会如期而莅”的诗句,鼓励当事人走出阴霾,最终让对方放弃了极端想法。
03
在司法事业中,刘杨萍既有“柔情”的一面,更有“严苛”的坚守。2020年调任云梦县人民法院院长后,她第一时间要求青年干警开展学术研究,明确“每周提交一篇论文”的要求,倒逼大家提升专业素养。起初,5名法官助理提交的初稿因不符合标准被全部驳回,在她的指导下,每篇论文都反复修改至少十遍,从法律观点到表述细节,都要经过层层打磨。
作为中文系高材生,又深耕审判业务多年,刘杨萍对学术严谨到了极致。她常常为论文中的一个字词、一个标点符号,与青年干警讨论到深夜;哪怕是细微的表述偏差,也会及时指出,带领大家反复推敲。在她的高标准要求下,青年干警们飞速成长——云梦县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李舒坦言,正是刘院长的细致指导,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李久玲也感慨:“院长都这么拼,我们哪有理由懈怠?”
三十年来,刘杨萍笔耕不辍,带领团队撰写学术报告、论文50多篇,其中10多篇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她不仅是领导,更像一位“好老师”,用心指引年轻干部成长。李久玲就曾说:“若没有她给我压力、推着我前进,我很难实现个人价值,她是把我的人生一步步往前带的人。”
凭借这份执着与专业,刘杨萍收获了诸多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评“全省优秀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她探索“乡土司法”模式、成立“法官流动工作室”,制定十几项司法体制改革制度;审理刑事公诉案件600余件、民商事案件数百件,累计化解纠纷1000起,调撤率达87.6%,创造“零错案、零信访”的佳绩。
如今,为了早日重返法庭、继续守护公平正义,刘杨萍仍在努力康复,用行动诠释着对司法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博 陈凯歌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