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敢生”与“安居”的破题丨同题共答的中国式探索
鼓励生育,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不是一道简单的人口数据统计题,而是关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解题,需要怎样的深谋远虑和顶层设计?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见解。
天门并不是最早出台生育奖补政策的地方。2021年“三孩”政策落地,当年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成为全国首个“生娃发钱”的城市。同一年,甘肃省临泽县、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也出台类似政策。此后几年,北京、河北、浙江等地纷纷跟进,补贴力度也一再加码。公开数据显示,杭州、济南在政策实施后,出生率出现了小幅回升,但另一些城市却依然徘徊不前。
生育问题受经济、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是“成本驱动”的,政策必须系统化、多元化,避免“一刀切”。除了真金白银,天门经验中“全方位、全周期”的支持理念更值得借鉴。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石智雷:一方面是一把手亲自抓;第二个是一个全周期的生育政策;第三个他把人口的生育支持政策跟住房政策结合在一起;第四个还加强了宣传,大家觉得这个事该做,为国为民为家庭都是好事情,所以说效果可能更好。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短期看是刺激生育,中期看是优化人口结构,长期看则是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的信心。它的意义远超出人口数字本身,是对城市竞争力、经济活力的一次长远投资。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黄汉权:从长远来看,是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你人口的数量增长了,带动你地方的这种像房地产,还有消费。
除了天门,专家们也提到了更多元的探索:山东济宁便捷可及的社区托育服务,浙江杭州政企分担生育成本机制,湖北宜昌持续多年的生育全程服务试点等等。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场关于观念革新、政策协同、成本分担的共同探索。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石智雷:生育支持不能算小账,国家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是我们国家把生育问题从个体家庭内部的私事,变成了一个社会政府来关注的公事,这是一种理念的变化。从以往的认为人口是负担,变成了认为人口是红利,把以前的投资于物转变为投资于人,它是一个投入很小、产出很高的、非常划算的一种战略性安排。
在天门,很多人的家里都张贴着“人多多、福多多”年画,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最朴素的期盼和现代治理智慧的融合。打造生育友好型城市,天门的探索,像一块试验田,用“真金白银”“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去破解时代课题,其价值难能可贵。人口发展是一场关乎国运的马拉松,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天门的破题之路才刚刚启程,它的未来,乃至中国的未来,都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与呵护。感谢收看本期《支点周刊》,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长江云新闻记者 艾思航 郭裕铭 姚涛 刘莉 天门台 彭海军 通讯员 熊文婷 江文驰 胡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