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武汉 创新之城 | 武汉成为中部最大北斗产业集聚区
近期,武汉市发布上半年北斗产业“成绩单”,产业规模突破339亿元,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元。眼下,“鄂产” 北斗正从技术高地迈向千行百业,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 杨旭珲:这里是武汉城郊江夏区的长江边,可以看到我身边可以说是漆黑一片的,我用肉眼很难看到江面上的情况,现场信号也不是很稳定。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该如何监管江面上的船只和非法捕捞等行为?我们来看一套黑科技。
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 余杨:这边是传统无人机自带的摄像头,这边是加装了我们设备的,夜视功能加北斗技术,即使是无人机断电、信号丢失或者是落水,依然能准确定位。
有了北斗技术的加持,无论是黑夜,还是沙尘、雨雾天气,都能精准掌握船只的代号、状态、轨迹,甚至是吃水深度。目前,这套设备已经应用在长江沿线荆州到重庆的多个站点。企业还把北斗技术应用推向低空经济、应急、物流等领域,接连斩获多笔大订单。
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梦奎:今年上半年是我们收获之年,营收同比增长了16%,已经完成了一点七几个亿。
近期,北斗领域的重磅“鄂产”成果密集涌现。6月,梦芯科技首发的系列新一代高精度SoC芯片,标志着我国北斗芯片技术正式迈入2.0时代;不久前,依迅北斗依托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14纳米北斗高精度授时芯片,推出三款北斗高精度模组,在机器人、无人驾驶、耕地保护等领域“大显身手”。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徐丁:这么小的一个北斗高精度的模组,应用在这么大一块农田上面,进行耕地保护,可以让精度提高至厘米级或分米级,北斗的应用已经成为了行业的“标配”。
眼下,湖北的北斗产业正加速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渗透升级。武汉市近10万辆客货运车辆、近9千辆公共汽电车、长江干线航行客船,北斗终端应用率达到100%,超50万辆共享单车配备北斗定位系统。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楼益栋:原来“北斗+”主要是技术赋能为主,现在这个“+北斗”是以需求来牵引的,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包括智能的无人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形成规模化,全生态的应用。
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武汉北斗产业规模突破339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中部最大的北斗产业集聚区。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旭珲 陈芳芳 通讯员 刘海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