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被蜱虫叮咬住进ICU 这份防虫攻略请收好
近日
一位八旬老人被蜱虫叮咬住进ICU
登上热搜
牵动了许多网友的心
被蜱虫叮咬为什么会这么严重?
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如何预防?
这份防虫攻略请收好
八旬老人因蜱虫叮咬
在ICU住了15天
据老人的家人介绍,她7月底开始连续发烧,送医后被确诊为,蜱虫叮咬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因情况危急,老人被转入ICU重症病房,治疗15天后才转出。目前老人尚未出院,但已脱离生命危险。
小小的蜱虫,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其实,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并引发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等多种疾病,给健康带来很大危害。
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例,此病症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可高达20%。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被蜱虫叮咬后,会有哪些症状?
蜱虫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身形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它一旦将口器埋入人体皮肤,开始吸血,体形能膨胀到黄豆粒大小。
蜱虫吸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小时,当你发现蜱虫还没有脱落,外观是一个越来越大的黑色皮疹时,别犹豫,这是被蜱虫“叮”上了!
被蜱虫叮咬后,还可能有这些症状
↓↓↓
1
叮咬处红肿、瘙痒、疼痛
蜱虫叮咬后最常见的反应是,叮咬处可能出现轻度的红肿、瘙痒、疼痛感,部分叮咬区域出现硬结、丘疹或者溃疡结痂。
2
过敏反应
部分敏感体质的人可能会因为蜱虫的毒液出现过敏反应,比如后续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情况。
另外,蜱虫叮咬可能会使得部分人对某些红肉过敏(红肉主要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导致进食红肉后可能存在迟发性过敏反应。
3
下肢肌无力
部分蜱虫唾液毒素在叮咬后4-7天,可能引发“蜱麻痹”,大部分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进行性肌无力、步态不稳。肌无力的症状逐渐波及上肢、颅神经等,甚至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若不干预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已经发现被蜱虫叮咬
如何处理?
拔:正确拔出蜱虫
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再用小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清:彻底清洁伤口
拔出蜱虫后,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并用酒精或碘酒消毒,避免感染。
观:密切观察症状
叮咬后两周内,密切观察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缺乏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存:保存蜱虫样本
可以将拔出的蜱虫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若后续出现症状,可将其提供给医生或属地疾控机构,便于检测和诊断。
预防蜱虫叮咬 做好这几件事
蜱虫叮咬后会释放麻醉性唾液
不疼不痒很难察觉
因此,做好事前防护
很重要
减少皮肤暴露
蜱虫偏好出没在草地、灌木丛、森林边缘、牧场及农田等植被茂密、宿主(鼠类、家畜)丰富的区域。此外,城市公园、绿化带、宠物活动区等也可能存在蜱虫,尤其是寄生在犬类体表的微小牛蜱。
进入可能出现蜱虫的地方时,尽量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脚,尽最大可能减少皮肤暴露;穿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
涂抹驱虫剂
对于裸露在外的皮肤区域,涂抹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以有效防止蜱虫附着。
检查全身
蜱虫偏好叮咬皮肤薄且隐蔽的部位,如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脚踝等,儿童皮肤娇嫩更易被叮咬。
户外活动后,一定要重点检查这些隐蔽部位,及时清除附着的可疑蜱虫。
如果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还应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看是否有蜱虫附着。
清理环境
定期清理家周围的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