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寻访抗战英雄地丨洪湖怒涛:从新升隆轮事件到全民抗战烽烟

江汉风  2025-08-14 17:23:59
分享到:

洪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先辈在这里谱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抗日战歌。今天的“寻访抗战英雄地”系列报道,就让我们一起来到洪湖岸边,再现新升隆轮事件的真实历史,回望中国军队殊死御敌的战火烽烟,感受伟大抗战精神如何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转化为奋进的振兴力量。

在洪湖市燕窝镇的“新升隆轮”革命烈士纪念园,有一座8米高碑,镌刻着邓颖超同志手书的‘新升隆轮殉难烈士永垂不朽’。它沉默矗立,却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武汉大会战后,国民政府决定弃守武汉,迁都重庆。1938年10月22日,刚刚创刊9个多月的新华日报社接到周恩来的指令,由时任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处长李克农带领《新华日报》最后一批工作人员,乘坐“新升隆”轮船撤离武汉,向重庆转移。

中共洪湖市委党校副校长廖雪琴介绍道:“当时转移的人数达到了接近100多人,我们新华日报的记者,加上我们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难民,就是租用当时的民用船,船号叫新升隆。”

10月23日早晨,新升隆号行至洪湖燕子窝。因为日本飞机常在白天来袭,李克农便让船靠岸停泊,全部人员上岸疏散。直到下午3点半,未见日军飞机飞临,人们陆续上船准备启航。突然,狡猾的4架日军飞机从长江对岸飞临,对轮船疯狂轰炸。

“突然遇到敌人,反常于平常的这种规律性来进行江面的巡查。发现我们的新升隆号,但是我们当时为了保护新华日报的印刷机,有人就把那个床被去遮住这个醒目的装置。但是日军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这时候俯冲下来,对这艘船进行了全面的袭击。”廖雪琴说。

李克农之子李力曾在《从秘密战线走出的开国上将——怀念家父李克农》一书中,描写这段惨烈的轰炸:“新升隆”号的船头先被炸弹击中,接着船上烟囱被炸,船身失衡后慢慢下沉。敌机转了一圈,回来又投下一颗炸弹,把“新升隆”与它的拖船炸得粉碎。

4架日军飞机持续轰炸半个多小时,“新升隆”号在熊熊大火中沉没,燕子窝码头成为一片火海,伤者不计其数,75人不幸遇难,其中包括《新华日报》16位记者编辑、“八路军办事处”9位同志以及50名无辜的百姓。

从1989年起,燕窝镇中学教师孙维彬就开始对新升隆轮事件做调查研究。

孙维彬曾寻访过的目击者,而今均已离世。其中,王纪槐当时是武汉大学学生,武汉沦陷前回到离燕子窝六七里的河口村。事发当天下午,得知有轮船被炸,王纪槐和附近群众从江面救起30多名幸存者,并带回家中安置。根据多年的采访素材及历史记载,孙维彬撰写了一篇万余字的文章《“新升隆”轮罹难燕子窝》,发表于《文史精华》。

燕窝镇初级中学退休教师孙维彬说:“我觉得我应该挖掘家乡抗战的史料,弘扬家乡人为抗日做贡献的精神。”

“新升隆轮”事件,不仅是抗战史中的惨痛一页,更是我党新闻战线的一次悲壮牺牲。而在洪湖这边土地上,中国军民英勇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歇,当年的陶家坝大捷就发生在洪湖峰口镇。

1940年5月,日军妄图打通经仙桃、白庙通往临湘的通道,南犯长沙。而驻守在沔城、陶家坝、柳关等地的中国军队128师,则是敌人这一战略意图的最大障碍。日军出动数千精锐,向128师驻防地洪湖峰口陶家坝大举进犯。

日军飞机和重炮对防御阵地狂轰滥炸,接着步兵尾随坦克向前沿阵地冲来,128师官兵在师长王劲哉的指挥下奋起反击。刹那间,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

激战两天两夜,日伪军伤亡惨重,进攻受挫。后敌军又增加兵力600多人,用坦克和重炮向陶家坝阵地猛烈轰击。128师官兵跳出掩体,与日伪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

中共洪湖市委党校副校长廖雪琴说:“白刃大战十分惨烈,128师一个连的官兵几乎大部分阵亡,指挥作战的王劲哉下令:务必死守,并派出援军赶到,趁天黑之际,向日伪军阵地展开强攻,敌军首尾不能相顾,最终全线崩溃。”

王劲哉指挥部队激战三昼夜,歼敌1400多人,日寇只能龟缩仙桃,不敢前行,这一战斗就是有名的“陶家坝大捷”,也是襄南地区抗战的首次大捷。陶家坝之战,128师的伤亡也十分惨重,680名来自陕西、湖北等地的官兵在此战中阵亡。1940年的秋天,王劲哉为牺牲的128师官兵修建了抗日烈士陵园,后毁于大水。旧址之上是现在的峰口卫生院。

从1938年冬到1943年春,在抗日最艰难的时期,王劲哉率128师在江汉平原进行了1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斗,击退日、伪军80多次疯狂进攻,128师的将士们也在这片土地上流了太多血,作出了太大的牺牲。

时隔80年,烽火硝烟已经散去,但伟大的抗战精神却在接续传承。

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因为有着不屈的脊梁,而傲然挺立;一个饱受摧残的国家,因为有着不绝的精神,正重铸辉煌。如今的洪湖岸边,碧波荡漾;产业新城,动能奔涌,革命老区正以水产加工为驱动,在大江大湖之畔谱写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洪湖儿女将血色记忆化为支点,撬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

记者:马骁、柯以鹏 编辑:向倪僮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