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3000万!荆州医疗互认改革赢麻了
“以前换家医院就得重做检查,现在手机一点就能调出结果,省钱更省心!”刚在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复诊的李阿姨,翻看着手机里的电子检查报告,眼角的笑意藏不住。这场变革的背后,是荆州市以科技破题、用制度护航,整治重复医疗检查检验和违规收费问题的坚定实践。
2023年9月,荆州市开始推动检查检验结果线下共享互认工作。线上平台建成后,共享互认变得更加规范、便利。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已累计为近20万名患者节省检查检验费用3000余万元。
“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腿
“上周在妇幼做的血常规,您看还能用吗?”在监利市中医医院儿科诊室,刘女士轻点手机屏幕,调出存放在“鄂HR互认平台”里的血常规记录。接诊医生在电脑上输入信息,省级互认平台瞬间弹出完整数据:“结果在1个月有效期内,不用再查了!”
“以前跨院看病最头疼,抱着孩子排队、缴费、等结果,半天就耗进去了。现在不光省了200多元钱的检查费,连纸质报告都不用带,太方便了。”这样的场景,如今在荆州3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成常态。
2024年8月,荆州市卫健委牵头搭建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让137项医学检验、297项医学影像检查实现“一纸通行”。
医生调取全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CT检查结果
56岁的王春桃因腹痛到石首市中医医院就诊。此前,她曾在武汉的医院做过胃肠镜检查,医生根据外院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迅速明确了诊断方向,4天就缓解了她的腹痛症状,一下子节省了1810元检查费用。“不用再遭一次做胃肠镜的罪,还少花钱,这政策太暖心了。”王春桃说。她的就医体验之变,源于医院上线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让不同科室、不同医院间的数据实现共享。
“最明显的是孕产妇群体,她们不用挺着肚子在不同楼层反复排队了。”荆州市中心医院产科主任的话道出了改革带来的变化。2024年9月,荆州市中心医院将国家卫健委的互认政策转化为自主研发的智慧平台,历经3次迭代,引入AI智能核验技术,影像识别准确率达95%,跨院报告实现“秒调阅”。平台上线以来,医院累计互认报告1.59万份,为患者节省费用193.5万元,重复开单率下降36%,“过度检查”的投诉量同比下降65%。
“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切实以服务升级增强群众就医体验的行动。
“制度破冰”破解互认难题
“接诊患者时,我们实行医务人员首诊负责制,总觉得还是在本院重新检查一下更保险,否则出了问题就得承担责任。还有,一些患者拿来的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体现当下病情,精密程度也不够,出于诊疗需要无法互认。”一些医生在实施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阻碍。
30岁的李桐出差荆州时出现咳嗽咳痰,在荆州医院进行了胸部CT等一系列检查。当他回到石首后持续咳嗽咳痰,前往石首市人民医院就诊时,忘携带之前在荆州医院的检查资料。“现在荆州范围内二级医院信息已互通,您无需回家拿资料,我们可以直接查看报告结果。”征得李桐同意后,医师迅速在电脑上获取了她的检查结果,不仅节省近400元,更让她当天完成诊疗。
2024年8月,市卫健委出台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划分。遵循首诊负责制,明确首诊医院对检查检验报告负有诊断责任,参与结果互认的各级医疗机构负有审核、诊断、复核等责任。在实际诊疗中,如因结果互认产生医疗差错,则结合医疗损害鉴定结果划分相应责任,让医务人员减轻顾虑、放开手脚。
荆州加快建设共享互认平台
方案还对线上共享互认平台建设时限、市直医院和各县市三甲医院接入系统试运行时间,明确具体要求。2024年底前,全市二级医院全部接入系统,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落实需落细。在省级共享互认项目确定前,市卫健委就召集检验、放射质控中心专家组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对信息化依赖度较低、技术要求相对较轻的100个检验、46个放射平片互认项目开展线下共享互认。省级项目确认后,市卫健委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商讨细节,探索确定了动脉血酸碱度等38个市级检验互认项目和6项市级互认影像检查项目,并将部分互认时限延长至1个月。
在保障诊疗安全的前提下,共享互认的项目越多、时限越长,就越能节省时间。据统计,线上互认平台投入使用后,患者检查等待时间人均节省40分钟,平均住院天数减少0.46天,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效率。
从一纸报告互认,到万千患者减负,荆州以破壁之举诠释为民初心——当责任清单厘清模糊地带,当科技利器打通数据孤岛,降下去的是就医成本,升起来的是民生温度。那些省下的费用与奔波的时间,已汇成百姓心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记者:王克勤 通讯员:张慜鋆 李轩 编辑:朱佳敏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