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丨从“一老一小”民生实事感知仙桃“体温”

仙桃日报  2025-08-12 18:44:50
分享到:

“一老一小”事关民生福祉

是家事也是国事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开展以来

仙桃聚焦

暑期带娃、夏日防溺、居家养老等

“一老一小”民生领域“急难愁盼”

创新开设形式多样的免费暑托班

搭建公益充气式游泳池

全域推广“养老五件套”

推动民生难题靶向破解

用实干担当绘就民生温暖底色

01 暑假娃没人带? 官方免费托管

“暑托班里能学画画、练书法、做游戏、长知识,还有老师辅导作业,真是好。”这个假期,陈场镇启元居委会10岁留守儿童菲菲(化名),在陈场二小爱心托管班过得充实而有趣。

去年这个时候,她大多数时间被爷爷奶奶留在家中“放养”。

和菲菲一样,今年近2000名5—14岁少年儿童在家门口的爱心托管班度过一个多彩暑假。

每逢暑假,“孩子去哪儿”都是双职工、留守儿童家庭心头重负。今年,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总工会联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出了59个暑假“爱心托管班”,缓解万千家庭暑期“看护难”问题。

托管点位怎么设置?“因地制宜,按需分配。”市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张丽介绍说,杜湖辖区内企业密集,双职工家庭众多,托管班就开在企业旁,员工子女就近入学,家长省心更安心。

“生娃有补贴,上学免费用,假期还有‘官方带娃’,真是太暖心了。”台湾健鼎公司员工杨超夫妇将两个孩子送到杜湖社区暑托班,上课时间和公司上班时间“神同步”,让夫妻俩省心不少。

课堂教什么?“充分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化需求。”张丽说,爱心托管班超越单纯的看护功能,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及安全自护等多个方面,同时发挥志愿者专业优势,结合本地红色资源、非遗文化等打造特色精品课程。

各部门同题共答,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激发潜能、快乐成长的多元发展天地——

市妇联、市孝雅使者志愿服务站联合开展“家力量 新护航”家庭赋能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游戏中掌握垃圾分类技巧、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提升消防安全意识;

市科协带领孩子们走进市城市展览馆,在前沿科技中触摸城市发展脉搏;

新华书店的志愿者们带来“阅见沔阳”之“沔阳贤良”主题课程,让孩子们在国学礼仪和探寻沔阳名人陈文烛生平故事中汲取养分;

市文旅局组织参观胡幼松纪念馆,让红色故事滋养童心。

我市还建立了暖心家访制度,结合孩子们身心特点制定成长计划,让关爱更精准、更暖心。

作为省、市十大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之一,爱心托管班已连续开办10年,累计服务2万余人次,成为深受家庭信赖的“安心工程”。

02 避暑怕溺水? 充气游泳池安排

这个夏天,不少村民家门口的免费泳池,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安全港湾”。

8月7日傍晚,郑场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热闹非凡。巨大的充气泳池里,孩子们踩着水花追逐嬉戏。这个由镇政府统筹打造的“安全清凉角”,让孩子们在专人看护下尽情享受亲水乐趣。

“夏日防溺水,与其严防死守,不如主动疏引。”郑场镇中心学校校长胡亚飞介绍,他们一方面安排专人值守泳池,每日换水清洁,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入户宣传、常态化巡逻,从源头上杜绝私自下水隐患。

预防溺水悲剧发生,一味靠“堵”行不通。我市坚持“疏”“堵”“宣”结合,不断“解锁”防溺水新技能。

彭场镇、长埫口镇、胡场镇、杜湖街道等地纷纷将充气泳池搬进学校操场,满足孩子合理的亲水需求。“看得见的安全”取代了“看不见的担忧”,防溺水工作从“被动禁止”转向“主动引导”。

守护当“夏”,既有充气泳池的设计巧思,更有水路空全域联动。

“家长朋友不要玩手机,请照看好自己的小孩,尽快离开。”每晚夜幕降临,市公安局巡逻车又准时出现在汉江城区段沙滩。

该局联合应急管理部门、蓝天救援队,采取“步巡+车巡+无人机巡”的立体巡防模式,针对清晨、傍晚、周末等人员密集时段,加密巡逻频次,延长巡逻时长,确保从日出到日落,沿江岸线都有警灯闪烁。

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联合建立红十字水上救援志愿服务队,在重点水域和汉江奥运公园开展10场防溺水宣传路演。市民秦芳第一次实操模拟心肺复苏,直言这样的急救路演“很实用、很受用!”

市教育局每日安全打卡掌握学生动向,每周案例警示敲响警钟,重点群体家访实现全覆盖,让“六不准”知识走进每个家庭。

团市委100多名防溺水志愿者活跃在重点水域,用宣传手册与现场科普,把安全知识送到孩子和家长身边。

张沟镇先锋村开展防溺水科普宣传,志愿者现场演示遇到他人溺水时的正确救援方法,如大声呼救,利用身边的竹竿、绳索、漂浮物等进行救援,提醒孩子们切勿盲目下水。

市、镇、村三级联动,一张由责任、科技和汗水共同编制的防溺“安全网”在仙桃大地越发坚韧。

03 熄居家养老难? 养老“五件套”解忧

青椒炒肉圆子、蒸菜蒸肉、清炒土豆丝、番茄炒蛋……伴随着阵阵诱人的香气,一道道精心烹饪的菜肴被端上餐桌。8月8日中午,长埫口镇四合村幸福食堂,热气腾腾的菜肴准点迎候着老人们。

“2块5一餐,每天都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心里舒坦又踏实。”王有才边吃边感慨,一脸满足。

年过七旬的王有才双目失明,患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儿子在城区工作,他平日里独自生活。刚放下碗筷没多久,村妇联主席肖雪定时送来他常吃的降压药,还不忘叮嘱几句用药注意事项。

王有才享受到的贴心服务,来自全市推行的“养老五件套”服务体系。

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26.8%。受传统观念影响,居家养老仍是主流选择,而吃饭、洗衣洗澡等是居家养老必须面对的问题。

聚焦养老服务领域“急难愁盼”,仙桃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助餐、理发、洗衣、助浴、代购代办“养老五件套”,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让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乐享晚年。

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市民政局根据老年人口分布、交通便利度、设施配套等因素,科学绘制规划图,织密服务网络。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区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标准,精准布局嵌入式居家服务站点。乡镇摒弃“一村一食堂”的粗放做法,依托集镇、中心村、现有养老机构、闲置校舍等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性“中央厨房”或综合服务点,辐射周边多个村(社区)。

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兜底为主、普惠为辅”原则。该负责人介绍,对分散供养特困、低保、重残、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等一类特殊困难对象,通过差异化定价、送餐上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行低于成本的“兜底价”甚至免费,确保他们“吃得上饭、享得到服务”。

“两菜一汤,荤素搭配,80岁以上免费。”沔城回族镇邵沈渡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红介绍,幸福食堂不止提供饭菜,还设置了洗衣房与洗澡房,专业理发师常驻村里,提供基础理发的同时还贴心地为老人掏耳朵。村委会给老人们发放了代办服务卡,有专人帮他们代缴水电费、代购生活用品。

而对普通老年群体,采取微利定价,鼓励设置“年龄阶梯折扣”等普惠措施。

长埫口镇四合村对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象征性地收取2.5元,还有6元钱的成本缺口,则按照“民政补一点、村集体垫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共建模式运营。

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多元主体协同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注入更强动力。

彭场镇大岭村康养中心是由17位乡贤捐资240万元建成,专门为孤寡独居、行动不便、家庭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张沟镇投入50万元建成区域性中央厨房,依托专业公司为200位老人提供送餐上门、300多位堂食老人提供五折优惠卡和敬老专座。

该镇还将每月20日设置成“爱心探视日”,组织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前往看望,从“满足一餐”向“守护全天”延伸。

截至目前,全市已科学规划“五件套”服务点位79个,其中65个投入运营。

责任编辑 潘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