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石首市长安村:鸭与蛙在稻田里成就一番“大事业”

江汉风  2025-08-12 16:55:22
分享到:

日前,省委组织部选树了一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好支部”和担当作为(为民服务)“好支书”。其中,荆州市入选的有7个乡村振兴“好支部”、7名担当作为“好支书”、3个基层治理“好支部”、3名为民服务“好支书”。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部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市上下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荆州发布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好支部”在强基固本、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先进经验,讲述“好支书”担当作为、领航致富、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

当稻田和鸭子、青蛙在一起,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青蛙与鸭群在田间共生共长

仲夏时节,走进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青蛙与鸭群在田间共生共长,稻浪随风摇曳,蛙鸣声、鸭叫声不绝于耳……

“这里的鸭不叫鸭、蛙也不叫蛙,叫工作鸭、工作蛙,它们都是劳动者。”长安村党总支书记赵文龙笑着说。

长安村鸭蛙进田始于2014年,经过3年探索,如今4500亩地都种上了“鸭蛙稻”。

“村里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地好转,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去年稻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亩均年增收千元。”赵文龙满脸骄傲。

长安村由原长林咀村与六波庵村并村组建,刚合并时,全村733户、2231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97人,是石首有名的贫困村。时至今日,村级集体收入达百万元,村民们也奔上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

从省级贫困村到村级集体收入超百万元,长安村用实践诠释了“思路一变天地宽”。

时间回溯到8年前。刚合并新生的长安村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让百姓发家致富的可行之路,支部的党员干部们围坐一堂,找出路、想点子。

彼时,长安村还是采用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过于依赖化肥农药,带来的是土壤板结、水质污染。

面对传统水稻种植效益低下与生态退化双重困局,大家陷入沉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在稻田里,可以听见此起彼伏的蛙声。田边沟渠,捧起水就能喝。后来,水变脏了,蛙声消失了,田野变得静悄悄。

化学农业模式下,水稻种植走入了农药化肥越用越多、产品品质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能否改变这种状况?长安村的党员干部们想到了把鸭和蛙“请回来”,让鸭在稻田里吃草、蛙在稻田里寻虫,恢复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

“鸭子穿梭田间疏松土壤,粪便成为天然肥料;青蛙捕食害虫,替代杀虫剂。青蛙和鸭在稻田里合作完成一场生态修复运动,不仅减少对水稻的危害,同时保持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赵文龙介绍,“鸭蛙稻”种养模式全程禁用化学农药,每到冬季,地里便种上紫云英等绿肥植物,春耕开始还田。

据测算,该模式可使化肥减量70%、农药减量90%以上。

2014年,长安村率先让几户村民试种了14亩“鸭蛙稻”,稻子收获,米饭出锅,香味扑鼻;2015年,动员村民们一起种“鸭蛙稻”。同样的稻米,还要养鸭养蛙,村民们开始并不买账,刘迪云便是其中一位。

“起初种‘鸭蛙稻’时,我觉得只是个‘花架子’。”彼时,围着农田种花种草、放鸭放蛙,刘迪云和很多村民并不认可。在观望中,刘迪云发现,种上“鸭蛙稻”的村民田里再也没有施过化肥、打过农药,收入却不减反增。

刘迪云扳着手指算账,他家20亩田在没采用鸭蛙模式时,农药化肥投入要5000元。而小鸭下田,每亩5只鸭,每只小鸭8元钱,20亩田只需要800元;每亩需要青蛙不超过30只,费用低到忽略不计。

“种上‘鸭蛙稻’后,每亩我能增收1000元。”刘迪云乐得合不拢嘴。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村民种上了鸭蛙稻。

石首市团山寺镇长安村智能育秧中心

按照“水田种植鸭蛙稻、洲滩种植蔬菜”的产业发展思路,长安村先后成立石首市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长香农机专业合作社。以长生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按照统一供种、育插秧、技术指导、收割、加工、销售的模式,发展“鸭蛙稻”模式种植再生稻4500余亩。

去年,长安村集体收入达105万元,“御稻山再生大米”的鸭蛙香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记者:陈雪玲

一审:解秀桃

二审:王桃芳

三审:童   彬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