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初:扎根基层三十载 初心不改为民情
直播屏幕上,69岁的王金初带着 “五朵金花助三农” 团队唱起改编的歌谣:“来到了南泥湾,百丈河不一般……” 欢快的歌声里,是她带领村民从“山高石头多,出门便爬坡”的贫困山村,一步步走向“小桥流水人家,竹映新楼入画”的生动实践。
这位扎根基层数十年的村支书,用创新、清廉与坚守,在百丈河村写下了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01
在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王金初的产业突围之路,始终带着一股“敢啃硬骨头”的闯劲。
1991年接任村支书时,面对集体负债50万元和散居山头的近百户村民,王金初力排众议推出整体搬迁计划;为说服村民沈永先让地,连续28天登门谈心;为争取建房资金,每天清晨第一个守在领导办公室门口;率先拆掉自家猪圈、厕所腾出宅基地,用“只要我有饭吃,就不让你挨饿”的誓言打消群众顾虑。
在她的带领下,百丈河村走出了“山上栽树固水土、地里种茶提效益”的生态之路。资金匮乏时,她赴外地考察茶产业自带干粮、夜宿车站,将差旅费压缩至每天15元;引进茶苗时个人贷款1万元垫付,顶着酷暑带领村民挑水保苗,累倒在茶园仍坚持指挥。如今,2004年建成的生态茶场年产值已突破200万元,2013年成立的生猪养殖合作社年出栏万头、利润1500 万元,村民分红比例高达40%,真正实现 “农民变股民”。
行政村合并后,面对扩大三倍的辖区,68岁的她又盯上了数字经济:带头学直播技术,打造“一村一支书一直播间”IP,带领7名年轻干部组成“五朵金花助三农”团队。短视频里,水帘洞景区的风光、田桂花绣品的精美吸引万千网友,带动“五一”假期游客量突破万人次,近三年旅游收益超300万元。
2025年,直播间农产品销售额达20万元,50亩黄花基地刚上架就售空,村民务工一年能赚一两万元。为了留住台商鞋业项目,她推迟手术、腰缠纱布完成签约;“田桂花”鞋垫走红后,她远赴广东招商却将企业交给困难村民运营,自己只当义务推销员,如今该企业已带动2000余人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余元。
02
村委会办公室里,那张用了30年的会议桌早已“漏洞百出”,桌面坑洼不平,用胶带粘了又粘,边缘磨损得露出木头纹路,却被王金初像宝贝一样护着。
“我舍不得换” ,她摸着桌面笑道,“老百姓的村集体,一分一厘都要掰开花,哪能铺张浪费?”村民们给她起了个外号“王细琐”(方言“抠门”的意思),她听了反倒乐:“对,我就是抠,还不是一般的抠!”
这股“抠劲”,是她刻进骨子里的坚守。早年村集体资金匮乏,她去外地考察茶产业,为了省下差旅费,自带馒头咸菜当干粮,晚上就在车站候车室蜷一夜,硬是把每天开销压到15元;引进茶苗时,村里拿不出钱,她瞒着家人从信用社贷款1万元垫付,顶着40℃高温带领村民挑水浇苗,累得晕倒在茶园,醒来第一件事还是指挥大家“别误了农时”。发展养猪合作社时,丈夫在工地义务帮忙,不慎摔成腰椎粉碎性骨折,住院花了3万元,村“两委”想从集体账上报销,被她一口回绝:“公家的钱是全村人的血汗,自家的事自家扛!”
光靠个人“抠”不够,还得用制度管长远。四村合并后,面对资产、资金、资源管理混乱的问题,她牵头立下“铁规矩”:推行“三会联治”机制,党员大会定发展方向、塆组会收百姓意见、代表会议作决策,像茶园承包、分红方案这类事,必须走“四议两公开”流程,谁也不能搞“一言堂”。村级财务更是“晒在阳光下”,实行“三审三晒”:每月由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每季度请党员代表核查,年底找第三方机构审计;账单贴在公示栏里、流水传到微信群里、结果挨家挨户通知,连买把扫帚的钱都写得明明白白。
她常说:“清廉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合作社卖生猪,她让村民代表跟着过磅、记账、收钱,全程盯着不让一分钱“跑冒滴漏”;集体资金花在哪里,坚持“三优先”:先修村民脚下的路、通家里的水,再建能赚钱的茶厂、鞋厂,最后给全村人缴医保、养老保险。她还把“廉洁”写进村规民约,搞“五星党员”评选时,“勤俭持家”“不占集体便宜” 是硬指标,每年选“好婆婆”“好媳妇”,都要问问“是不是带头省粮省电、帮衬邻里”。
03
“脚底板下出建议”,这是王金初作为连续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信条。2008年至2017年,她每年走访群众200余户,随身携带“民情三件套”:草帽遮风雨、手电照夜路、笔记本记民生。
10年间,她提出76条建议和3件议案,从60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医疗改革,到环境保护、赤脚医生报酬,许多建议都被采纳落地——推动县医院与武汉协和建立远程诊疗系统,破解山区医疗短板;建议设立“乡村振兴信贷风险池”,解决茶产业融资难题。
在村里,她更是村民随叫随到的“主心骨”。今年7月,她工作时意外摔倒,却强忍着痛意处理拆迁事务一上午。妇联主任胡星星看她脸色煞白,急得直劝:“支书你这种状态一定要去检查,万一伤到骨头怎么办?” 她却摆摆手:“休养几天没事,现在这么忙,不可以休息。” 直到中午回到村委会,她坐在凳子上再也站不起来,才被胡星星强行开车送往医院。
“医生一检查是胸椎粉碎性骨折,当时就说‘你不要命了为了工作’。” 胡星星红着眼圈哽咽道,“她都快70岁了还这么拼,我们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术后两周,她戴着护具就回到岗位,说:“老百姓大事小事都找你,把你当主心骨,我没有不干的理由。”
合并村庄时,两个村的村民自发申请并入百丈河村,只因“相信她能办实事”;她摔伤那天,许多村民哭着担心“万一当不了支书怎么办”,这份信任,成了她最珍贵的动力。如今,百丈河村村级资产达247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1万元。
69岁的王金初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就带着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这位唱着《南泥湾》的村支书,正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为民不止”的深刻内涵。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婧 朱哲鋆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