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何玥:用鼓励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感谢何老师,孩子现在终于敢上台了!”8月1日,通城县东门小学四年级的何玥老师在进行家访时,小静的母亲紧紧握住这位老师的手,话语中满是感激。
小静父母离异,两个哥哥在读初中,生活的重担压得母亲早出晚归,疏于陪伴。她渐渐变得孤僻,课间总是一个人发呆。何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上门家访,与小静母亲深入沟通,努力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得知小静酷爱画画,何玥便精心设计了一堂《夏洛的网》共读拓展课,鼓励大家用画笔描绘威尔伯和夏洛的友谊。小静的作品“蛛网护小猪”细节生动,何玥将其张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并邀请小静上台讲述画中的故事。
鼓励点亮了小静的自信。一年后,她不仅能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上侃侃而谈绘画心得,更在县城的舞台剧表演中,勇敢地饰演了《夏洛的网》中的夏洛,赢得了台下观众的掌声。
“我要像书中的安利柯一样,成为别人的光”,学生小宇写作作文上的话,让何玥红了眼眶。
2016年初到乡村小学任教时,学生小宇的作文本上拼音标错、错字较多,短短200字也写得模糊不清。通过摸底,何玥发现班级学生对拼音、字词掌握薄弱,对写作和课外阅读更是畏难、缺乏信心。她暗下决心:必须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表达。
何玥夜晚潜心研读教学策略,自费为班级添置图书打造温馨的图书角。她用导读课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一步步引领山里的孩子从课内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在师生共读《爱的教育》时,何玥引导小宇关注书中“同学互助”的温暖情节。交流课上,她鼓励小宇分享自己和同学的点滴,课后又耐心陪伴他将这些朴实的想法梳理成文字片段。半年后,小宇的作文中细腻地描述了自己帮助同学补习的经历。这个曾经写作困难的孩子,成了乐于助人且学习进步的榜样。
调任县东门小学后,何玥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背诵普遍兴趣不高,觉得枯燥难懂。她再次创新教学方法,将阅读的趣味与传统诗词教学巧妙融合。她大胆地把课堂搬到户外,带领孩子们在春日公园里共读“啼莺舞燕”,在夏日的溪水边感受“叶密千层绿”的意境,还指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演绎《诗经》等经典篇章。充满灵性的教学方法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我现在能背诵300多首诗词呢!”学生胡强自豪地展示着他的成果。在何玥的引领和持续鼓励下,学生们背诵古诗词的篇目越来越多,兴趣日益浓厚,学校代表队更在县中华诗词大赛中获得亚军。
“用鼓励点亮每个孩子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激发对知识的渴望,培养生活的自信。”从乡村到县城,何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来源 长江云新闻 通讯员 胡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