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萌芽到繁盛,武汉民企总量突破115万家——大城奋进·武汉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③

长江日报  2025-07-30 14:01:30
分享到:

在武汉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民营经济正经历着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的变化。

2025年武汉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全市民营企业总量达115.9万家,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18.2万家,净增幅13%,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武汉也由此成为全国第5个企业总量破百万的副省级城市。

7月29日,蔡甸区政府会议室,第五期武汉市区联动的亲清政商恳谈会如期举行。

材料技术、智能家居、粮油食品等领域民营企业家与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在武汉创业,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湖北恒畅材料技术集团董事长尹传勇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家的心声。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之所依、经济发展之所重。

长江日报资料图

在阿里巴巴淘天集团落户天猫优品时,政府工作人员以“自家人”身份全程指导。“没有良好营商环境,很难取得今天成绩。”淘天集团公共事务总监胡冠男说。

今年2月,武汉市佳源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西河桥店负责人雷女士在黄陂区政务服务中心领取了药品经营、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备案、预包装食品备案、行业综合等5张许可证。她有些惊喜,从网上提交申请,到现勘、审批、领证,全程不到一小时。

雷女士的“一小时体验”,得益于武汉推出的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以及打通10个市直部门系统的审批监管一体化平台。

近年来,武汉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今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持续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3月发布的《2025年武汉市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方案》,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推出六大行动、24项具体措施,涵盖科创、准入、政务、法治等关键领域。

肥沃土壤催生万木竞发。上半年,武汉新增民营企业18.2万家,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愈发凸显。

公平,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武汉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公平竞争的发展舞台。

“以前总觉得大型招标是国企‘主场’。”武汉某民营建筑设计企业负责人的话,折射出曾经的困境。如今,武汉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刚性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现在则是凭实力说话。”该负责人说。

在要素配置领域,土地“标准地”出让让企业“拿地即开工”;“汉融通”平台促成融资4218亿元,主要指标居中西部第一。这些改革,正为各类市场主体开拓无差别的竞技场。

长江日报资料图

法治的篱笆更守护着创新火种。

这些年,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带领企业在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领域持续突破:“武汉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目前,武汉已形成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湖北中心为核心,保护中心、快维中心为支点的知识产权服务架构。

对初创企业的包容审慎同样体现法治温度。武汉十方生命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不久的高新技术“新”企业,在初创阶段曾遭遇纳税信用降级风险。

“当时我们作为初创企业对税务合规流程还不够熟悉。”该企业行政负责人何建国回忆道,“税务部门辅导我们通过‘窗口处罚—补充申报—信用修复’规范流程,完成了信用修复。”有温度的柔性执法,为创新业态留下了宝贵的成长空间。

去年,武汉创展云图科技等企业更成为首批行政立法基层联系点,让民企声音直达立法前端。

服务,是滋养企业根系的阳光雨露。武汉推动政商关系“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服务模式加速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

政策红利如何精准直达?武汉答案清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其中,“免申即享”成为关键一招。

湖北电鹰科技财务主管鲍麟的体验颇具代表性。“每当国家发布适用政策,电子税务局第一时间自动推送,无需咨询查阅,太方便了。”

效率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武汉大力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跨域通办”等改革,全面实施企业开办“1050”标准,即企业开办涉及的多个事项一次申报,0.5个工作日内办结,0费用,半个工作日内就能产生一家新企业。

长江日报资料图

民营经济的活力,非朝夕之功可催熟。政策、法治、服务三位一体,共同涵养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

在“创新雨林”的滋养下,1800余家光谷瞪羚企业正从“潜力之星”加速成长为产业中坚;与此同时,无数中小微企业也在公平、安全、高效的营商环境中迸发出蓬勃生机。这样的发展态势,让企业家们心无旁骛地在市场大潮中搏击、前行。

今天(7月30日),

长江日报头版刊发评论《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