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支点大家谈 | 穆荣平:推进“科产深度融合” 促进湖北经济量质齐升

长江云新闻  2025-07-30 18:37:00
分享到:

【专家简介】


穆荣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科技政策、技术预见、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政策与规划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高端智库重大项目以及部委重要项目40余项,曾主持中国合肥科学城、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广州南沙科学城和湖北东湖科学城等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

【导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是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湖北谋划制定了产业能级跃升、科产融合领航、实数融合赋能、链群协同提质、绿色制造转型、区域产业协作、现代服务扩容等七大行动,明确提出2035年主要产业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推进“科产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怎样升级? 长江云新闻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穆荣平。

锚定“支点”目标

明确三大核心能力

记者:湖北省委提出,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支点建设”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穆荣平:“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提出已经有21年了,这21年来,中部地区有了许多互动,各地都在探索新发展路径。湖北作为经济大省,在很多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对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湖北要努力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什么是“支点”?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真正的创新引领能力,不仅要有创新的“高原”,更要有创新的“高峰”。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477家新型研发机构”,毫无疑问,湖北的科技创新高原已经形成。但是高原上如何进一步立起高峰?从创新生态角度看,需要政产学研金用等科技创新利益相关者的创新力量有效汇聚的制度文化环境,需要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流动和集聚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成就天下创新创业创造者成就梦想的开放创新生态,这些问题解决了,在创新“高原”上就会不断隆起一座座创新“高峰”。

全球首创 由武创院支持转化的国内首款主动脉夹层诊断检测试剂有望今年上市

二是要有真正的辐射引领带动力。怎么做到呢?规划引领是前提条件,要加快构建开放的省域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强化东湖科学城的区域创新发展枢纽引擎功能,辐射带动湖北省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是根本动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跨行政区全面融通,高标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关键支撑。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破解时空约束,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合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是要打造真正的公共服务示范区。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领域应用,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形成高质量、低成本、广覆盖的数字化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化宜居生态城。

聚焦融合关键

强化供给与需求双轮驱动

记者:大力推动“科产融合”,湖北提出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做强产业创新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您如何评价这些举措?

穆荣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把握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创造活动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抓住技术价值创造向经济社会价值创造转变的关键环节,以有效的产业技术需求引领科技创新方向,以有效的技术供给支撑高水平产业创新发展。湖北的这些举措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实产业转型升级也好,国际竞争力提升也好,关键是创新能力建设。湖北一方面增加有效的技术供给,另一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企业的有效需求能够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从而支撑起产业转型升级。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已设立28家专业研究所、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孵化赋能了200余家科技企业

转化资源优势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记者:作为工业大省、科教大省,湖北在推进“科产融合”的过程中,如何把优势变成胜势?

穆荣平:湖北省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有很多优势。这里有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构成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如何把优势变成胜势?我认为湖北已经有了很好的政策实践,例如规划建设东湖科学城,推出了产业倍增计划,强化了区域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功能。

一是统筹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大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体系等,夯实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物质技术基础,支持重大需求导向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有效技术供给能力和水平。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基础上提升有效技术需求能力和水平,最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把握数字转型历史机遇,从更安全、更放心、更便利、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的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推进武鄂黄黄一体化发展,开创跨区域跨领域“科技同兴、产业共荣”协同创新发展新局面。

总监制:岑卓

策   划:何伟

监   制:洪燕

编   审:徐瑗

记   者:柳芳 黄朋威 朱哲鋆

海   报:王思思

编   辑:彭云鹤 李小涵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