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黄河泥都能跨界变乐器 在他手里万物皆有BGM
胡萝卜不只是盘中餐,灯管不只用来照明,板凳不仅仅是座位,而是都能吹出声还能吹成乐曲,废弃水管、油漆桶也能敲击出美妙的音乐……在山东东营,一位叫时启超的年轻人,就像位乐器发明家,把这些“沉默”的日常杂物和食品,跨界进入了音乐乐器的行当,你身边手边的多种器物,他都能吹响。他的人生轨迹,也如同他手中五花八门的“乐器”一样,经历了一场“跨界”与“破圈”。
生胡萝卜也是乐器 从吹出响到吹成曲
“跨界”,意味着打破传统的认知边界,创造新的可能性。一个出身农家、曾辗转工地、奔波于大街小巷送过外卖的年轻人,如何将“不务正业”的奇思妙想,变成改变命运的钥匙?时启超的答案,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里。
一次无心的厨房实验,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好奇和乐趣,但网络世界的即时反馈——那些惊叹、鼓励,甚至质疑,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力量,也点燃了内心深处的火苗。一边是工作养家的现实需求,一边是“万物皆可演奏”的奇妙诱惑,时启超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时启超与朋友一起搞起了工作室,工作室像个“声音实验室”,陈列着他的各种“乐器”作品,吹拉弹唱种类齐全。铁锅吉他、砖雕埙、水管古筝、蔬菜管乐……这创意总能出人意料。
对于音乐人来说,演奏乐器并不难,最难的是制作乐器,特别是利用大小尺寸都没有标准的不同物体来制作乐器。
对时启超而言,这个梦的起点,是家人的不解和生活的压力。“不务正业”的标签曾如影随形。
破圈先破难 一路“吹”遭遇一路“黑”
专业的乐器很精密,用特殊材料手作乐器也有诸多细节要求,稍有不合适都吹不响、吹不准。由于前期没有经验,找不到规律,时启超只有靠不断摸索与尝试。在时启超天马行空的创造背后,也遭遇很多难题,而且也经常遭到质疑。
有些乐器演奏来自传统的非遗表演,看着简单,但演奏起来还是需要很多技巧。
这些名字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乐器,在时启超手中却能发出令人信服的传统音色。然而,创新的道路并非一片掌声。
说到研究制作用时最长的乐器,是用砖头做了三个多月时间的“埙”,最大的制作困难是掏空内部和打孔。砖头内部比较坚硬,暴力打孔又容易碎掉,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能纯手工钻孔掏空。手工挖空进度特别慢,每次只能挖掉一点点。漫长的试制打磨,手掌心里已经磨起厚厚的茧子,也一点点消磨着他的信心和耐心。每当在放弃的边缘徘徊时,时启超心中那个念头就会响起,泥土的声音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传统乐器、非遗技艺,为给时启超的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在“非遗”与年轻人之间搭建传承的桥梁。
在东营,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流由此入海,黄河沉积的泥沙烧制的澄泥印是独具当地特色的代表性产品,其可塑性的腔体也让时启超萌生了创意。黄河泥在时启超手中就被赋予了乐器的形态。在制作乐器遇到瓶颈时,时启超也会虚心请教非遗传承人,把传统吃透,创新得更有味道。
从瓜果开吹 到把黄河泥吹出乐章
音乐工作室是时启超梦想的孵化器,他说,真正的“破圈”,远不止吹响瓜果梨桃那么简单,更意味着走出去,还得将这份独特的声音和理念,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然而,对于一个习惯了与器物对话的内向者,这第一步,迈得并不轻松。
生活的路上总会遇到下一个路口,该往哪走,没有所谓的导师来指导时启超。走出去,不局限于小小的直播间、工作室,而是利用才艺积攒的人气,去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对于“走出去”的打算,起初时启超还是有限谨慎地。一方面是性格的原因,另外还有现实的考虑。
对于首场直播,他做了专门准备,购置了设施设备,但临近开场还是显得有些慌张。
开播后,本有些慌乱的时启超,仿佛瞬间换了一个人。他神情专注而自信,熟练地操作着他的“水管琴”“蔬菜笛”“无废架子鼓”,音符流淌,激情四射。
时启超还在做很多尝试,农民子弟的他对乡村振兴有种特殊的使命感。他们来到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的万尔村,这里是当地较大的设施农业基地。现在正是村里甜瓜、黄瓜的采摘期,时启超在该村大棚里采摘了大小合适的黄瓜等瓜果,将黄瓜现场制作成吹奏的乐器,开启现场助农直播。
在时启超创意设计中,废物利用与环保的理念贯穿始终。在黄河岸边,时启超一行为孩子们展示“变废为宝”的乐器演奏。
让日子多点乐子 艺术不炫 热爱就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启超说,小时候有了乐器基础以后,见到跟乐器有关的东西都会两眼放光。但条件有限,买不了真正原版的乐器,逛不起天南海北的博物馆,遇到自己不清楚、不甚了解的乐器,他就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摸清原理后便动手尝试制作。一次次通宵达旦,一次次尝试与失败,他也坚持不放弃,这是他对自己的挑战和要求,而一点点的挑战成功不断累积,让他的前行也更有动力。
时启超没有学过音乐,但他用下班后的时间去钻孔、读谱、请教老师。他照着老法子做骨笛,用黄河泥捏埙,把废桶改成鼓,每做一样,就学一样,再成一样,直到能吹响奏响。他把传统手艺变成生活乐器,让日子多了乐子,也让乡亲们能多卖很多瓜。在时启超这里,“艺术源于生活”变得真切、具象、可感,不光是用双手改造了器物,变废了为宝,更用坚持和突破,不断吹响生活的美妙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