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让“严实作风”成为文物保护的“隐形铠甲”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物复活”正在上演。修复师们以“严”与“实”为准则,在漆器、简牍等文物修复领域深耕不辍,不仅让万件文物重焕光彩,更将匠心与技术播撒至全国。
01
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木漆器科室”里,一场场特殊的“外科手术”每天都在进行——这里是全国漆器修复的“诊疗高地”,河南出土的漆案、江苏出土的漆盘,到本地出土的汉代漆奁盒,都在修复师的手中逐渐“康复”。
修复师何玉婷正专注于一件汉代漆奁盒的修复,她坦言:“修复要让文物接近原貌,这个过程注定漫长。”
若说漆器修复是“按图索骥”,简牍修复则是“从无到有”的挑战。出土的简牍常被泥土包裹,脆弱如泥炭,修复师陈峻锋回忆:“我们需要一枚一枚地揭取。” 面对“炭化简牍”这一世界性难题,团队摒弃急功近利,以反复实验攻克脱色脱水核心技术,最终让沉睡千年的律法、书信、歌谣重见天日。
据统计,该中心已累计保护木漆器超万件、简牍18万余枚、纺织品千余件,让历史的印记得以延续。
02
一直以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将“严”与“实”的要求融入工作每一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在简牍修复、漆器保护、青铜器修复等关键领域潜心钻研,力戒“走捷径”“图虚名”的浮躁心态。
这种作风体现在修复工作的细节里:修复漆器时,为追求“接近原貌”反复调试工艺;面对炭化简牍,不畏惧“耗时费力”,用科学实验破解技术瓶颈。
正如修复师们所言,文物修复“不能急”,而这份“不急”的背后,正是对工作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让“严实作风”成为文物保护的“隐形铠甲”。
03
“既要自身过硬,更要服务大局”,这是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理念。为让文物保护技术走出“实验室”、惠及更多地区,他们率先在全国建立文物保护工作站推广模式,先后在成都、长沙等8地设立工作站,成为技术输出的 “播种机”。
这些工作站不仅承接当地文物修复项目,更通过“手把手”教学培养专业人才,将荆州的修复经验转化为各地的保护能力。正如中心主任方北松所说:“我们把修复技艺在全国撒开,这是荆州力量,也是湖北力量。”
从单一的文物修复,到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荆州文保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文脉、传承匠心”的使命。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岚 王磊 温少海 何进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王思思 实习生 元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