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 韧性 智慧 湖北探索城市更新路径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关键阶段。湖北主动应变,一手抓大数据监管筑牢城市安全防线,一手抓闲置空间“微更新”提升生活品质,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在十堰市城市大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智慧燃气管网风险检测系统处理两处预警信息,在线下单后,随即就有相关人员前往现场排查。这是十堰今年构建的全域物联传感体系,能对燃气管道、供水网络、供热系统、桥梁隧道等关键基础设施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提前预知安全风险。
十堰市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中心副主任 赵泽宇:当前,我们正积极推进平台二期建设,从管理模式、监测手段、协同运作等多个方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监管能力。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变革。目前,湖北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已建成省、市两级生命线监管平台17个,部署物联设备4.4万套,通过实时监测、模拟仿真、大数据分析,成功预警处置险情200余起。
城市更新既要“安全感”,也要有“舒适度”。傍晚,武汉黄浦大街立交桥下,热闹非凡,这处“网红打卡地”,曾是一处闲置地块,杂物堆积、设施老化。去年以来,武汉启动了桥下空间改造利用工作,对这些闲置、杂乱地块因地制宜加以改造。这处桥下空间实现了大变身,增设140多个停车位,还引入餐饮、音乐等业态,成为“民生乐园”。今年,武汉还将结合地域特色,差异化改造10处桥下空间。
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市政处副处长 陈健: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昌岸、杨泗港大桥、鹦鹉洲大桥这些主要的跨江桥梁的底下都正在逐步地打造进行中,应该是到年底为广大市民开放。
眼下,湖北通过“公园+”“工业遗址+”“桥下空间+”等模式,系统盘活闲置地块,激活土地价值:宜昌至喜长江大桥下建起了运动场地和儿童乐园,成了“城市客厅”;黄石华新水泥旧厂址变身全国首个工业遗迹VR体验馆。截至目前,全省通过利用低效用地建成的口袋公园达到13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0.99平方米提高至15.52平方米,不断延伸城市居民游憩地“幸福半径”。
(长江云新闻记者 曹文超 方宇航 陈赟 赵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