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宜昌: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积极探寻发城市展新路径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把握发展新变化,探寻发展新路径,更好为城市“提质”,让群众可感可知?宜昌各部门用行动作答。
创新,以新业态引领新发展
“用刀要稳、力度要均匀,冲、切、挑、钝都是雕刻的技巧。”7月20日,在宜昌城区二马路满意楼内,非遗手作体验——雕版拓印火热开展。就在前一天,非遗手作体验——螺钿制作也在这里举行。
自今年初二马路焕新归来,同步回归的满意楼也有了全新定位,以非遗为核心,兼具商业性、文化性和公益性。满意楼运营专员陈欣冉介绍,他们正探索在推广非遗的同时,将文化价值转化成经济效益,更好助力非遗传承保护。
距离满意楼不远处,贰场将花店、咖啡与酒吧融为一体。橘子面团,以本土文化打造品牌IP,吸引大量年轻人探店打卡。
“新业态带来的不只是潮流,还有全新的运营思路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运营方长江可是文旅产业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柯青宏说,如今的二马路已成为新业态探索发展的聚集地。
城市是培育创新生态的重要阵地。
“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城市工作重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五个转变”为城市工作指明方向。
“壮大新业态、凝聚新动能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发改委服务业科科长崔邦华说。
今年初,我市评选2024年服务业十大新业态项目,“三峡千古情项目及配套鲟龙水街商业区”“低空经济赋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点军区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南方车站LiveHouse”等榜上有名。
“新业态项目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特征,是我市夜间经济、数字经济、演艺经济、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崔邦华表示,市发改委将大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宜居,让城市长在群众心坎上
“目前仅剩最后十余套。”7月18日,城发·又见山项目销售负责人说,销售数据仍在不断刷新。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在这一背景下,宜昌城房集团在打造城发·又见山项目时,尝试着开启一次新的探索。
“传统粗放型规模化的模式明显遇冷,我们试着改变开发模式。”宜昌城房集团负责人表示,“不再是先拿地再找客户,而是先研究清楚‘谁要住’‘需要什么样的房子’。”
项目团队精准调研唐家湾片区近5年楼盘销售情况,发现人口持续流入,精准识别居民就近就业、就学、购物等核心需求,以及对改善型住房的旺盛需求,同时市场上匹配产品严重不足。
基于这一精准研判,项目团队将需求痛点转化为规划要素,最终打造出这个“刚改型”高品质住宅。去年11月首开以来,已创造“三开三罄”的销售纪录。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释放了明确信号:城市发展重心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这也意味着,房地产行业从开发逻辑到商业模式的重构仍在不断深化。
“内涵式发展,就是改变过去粗放式开发的做法,通过精准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和住房需求特征,实现供需的高效匹配。”宜昌城房集团负责人说,他们仍在继续探索“以需定供”的开发模式。
城市更新是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更新实践也在同步推进。“没想到我还能看到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变成新房,老邻居们还能常聚在楼下喝茶。”7月21日,听说“常湾幸福里”的新家装修完毕,92岁的陈奶奶激动不已。
2023年11月,望洲岗10号筒子楼原貌。朱灵 摄
继全省首个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项目望洲岗10号之后,今年4月,肖家岗23号、25号按照“居民主体、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完成了原拆原建,升级为“常湾幸福里”正式交房。目前在危旧房改造领域的探索仍在继续,6个试点扩面项目正加速推进。
更新后的望洲岗10号居民楼
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房产市场监管科科长程穗表示,这一要求也更加坚定了目前的探索,只有紧扣人口流动趋势和实际住房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2026年,宜昌将基本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居住环境。
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滨江廊道到市井街巷,推门见绿、步移景异,盛夏的宜昌处处是景。
美丽来自自然的馈赠,更饱含城市的奋进。
7月22日,在伍家岗区灵宝村柏临河生态廊道项目土门段建设现场,机械作业声隆隆作响,工人们正加紧对绿道桥及儿童游乐设施进行施工作业。
“等年内全部修建完成,这里将成为城市绿色走廊、市民幸福驿道,城市功能品质将进一步提升。”柏临河生态廊道项目负责人鲁宇宙说。
柏临河生态廊道项目效果图
城市生态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周期看待和整体把握。
要以自然为美,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保护城市河湖水系、湿地和水环境,合理打造生态公园等城市景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鲁宇宙深有感触:“柏临河生态廊道项目致力于保护河道原始生态环境,恢复坡岸生态系统,这与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的‘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完全契合。我们将以系统化思维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改善双赢,为美丽宜昌建设贡献力量。”
对照国家美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五个维度,宜昌一步步探寻自己的路径。
7月18日,《美丽宜昌建设规划(2024—2035年)》正式出台,聚焦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根源性问题,系统谋划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美丽宜昌战略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抓手。”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他们将力争到2027年,形成一批可感可知的示范样板,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示范标杆。到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50年,建成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韧性,增强城市“免疫力”
7月17日,在宜昌市海绵城市技术研究中心,新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智慧管理平台”正在试运行。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市100多处监测点位的数据,技术人员正进行最后的系统调试。
“平台对项目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可实现从立项、设计、建设、验收到运维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实施城区内涝防治监测预警。”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海绵城市建设科副科长赵羽介绍,这套平台是建设安全可靠韧性城市的重要探索。
作为典型的滨江山地丘陵城市,宜昌年均降雨量达1162.9毫米,地形复杂多样。2022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宜昌因地制宜探索绿色优先、“蓝绿灰”结合的系统治理模式。卷桥河湿地、郭家湾水库等自然调蓄空间成为城市的“天然海绵”,新改建150公里雨水管渠、新建排涝泵站等工程进一步夯实了城市的“灰色防线”。
“海绵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智慧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城区9处降雨量、22个海绵项目、24个易涝点等的数据,通过“海绵城市一张图”直观展示城市水情。比如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时,“积水风险管理子系统”将自动预警并显示积水点位。
韧性城市,不仅要“扛得住”,还要“恢复快”,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的核心功能运转,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将韧性思维融入城市发展的DNA中。
赵羽表示,随着平台的正式投用,将探索提升宜昌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与精准性,让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更具韧性,让市民生活更加安全舒适,这条探索之路虽然漫长,但每一个进步都在让城市更好地“呼吸”。
文明,打造城市最亮名片
“高考之后,大操大办的升学风气要不得!”7月18日,夷陵区太平溪镇“风清太平”微课堂中,一条抵制高考后大操大办升学宴的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同一天,市直机关第2期“峡江红帆”讲坛暨新时代大思政课,通过讲述“三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激荡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就在两天后,宜昌一公交司机为乘客搬重物上车的短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引来赞美声一片。
这一幕幕场景,是宜昌文明城市创建的缩影,也成为滋养城市文明土壤的“活教材”。文明是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而宜昌的文明城市建设,承载着市民对美好宜昌的期盼。
“我们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让城市文明可感可及,并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市委宣传部文明创建科科长廖长见说。
提高市民文明素养,需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针对城市里的产业工人群体,宜昌正精心策划在部分工业园区打造集文体活动、思想宣讲、文明实践于一体的“精神加油站”。在乡村,为破解“空心化”难题,宜昌正探索开展“村晚”“村BA”等接地气的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擦亮城市文明底色明晰了路径。”廖长见说。
号角催征,行动正劲。目前,宜昌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塑造文明典范 共建美好宜昌”城市文明提质行动。
廖长见表示,力争到2027年,“铸魂、塑形、惠民”创建理念有效贯彻,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效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全域全国文明城市基础更加坚实。
智慧,让城市“血脉”更畅通
7月22日,在数化宜昌工作专班办公室,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改造升级宜昌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他们指尖在键盘飞舞,电脑屏幕上数据和图标闪烁。
项目负责人程远驰指着电脑上一条延伸的“线路”介绍:“我们正在完善多式联运板块,增加铁路运输、数据开放等必要功能,同时将该平台整合进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
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目前宜昌正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聚焦推动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及港口、水运、铁路、公路等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宜昌正探索多式联运数据开放互联机制,强化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数据融合应用,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间数据共享。
“我们正在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归集分类,形成高质量数据库,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程远驰说,眼下,各方数据正从四面八方汇聚。力争年底前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模式,助力降低区域物流综合成本,促进物流资源高效配置。
与此同时,宜昌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也在探索推进,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计量”的目标。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宜昌市大数据中心主任陈登宏说,智慧城市的一切基础设施、数据、技术等,都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下一步,将在提升基础平台支撑能力的基础上,深化公共数据尤其是水、气等民生数据的归集,让城市更聪明,生活更美好。
这次会议提出,要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宜昌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探索调整12345服务热线的诉求评估方式,变满意率为解决率。
“我们将加强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机制运用,进一步提升接听质量,进一步推进高效办理,进一步提升满意率。”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张雯雯表示,将用好市民服务热线等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