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咸宁咸安:“虾稻养殖”绘新篇!千亩沃野奏响绿色振兴曲

云上咸安  2025-07-25 09:28:00
分享到:

盛夏七月,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的广袤田野上绿浪翻滚,这幅生动的“粮渔共舞”图景,正是咸宁市64岁的创业者陈应奇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科技赋能,银发农人解锁“一田双收”密码

为何退休后仍选择与泥土相伴?2021年,花甲之年的陈应奇怀揣对农业的深厚情怀,创立融鼎农业,四年耕耘,他将一片传统农田升级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以前种水稻,亩产不过五六百斤。现在采用‘虾稻养殖’,小龙虾五月上市,接着种中晚稻,亩产轻松突破1200斤!”站在田埂上,陈应奇指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土地介绍道,公司核心技术团队7名专业人才,将科学种养贯穿全程:无人机精准投饵、智能化水质监控、自建饲料车间保障品质。

“今年高峰期每天能出虾五六千斤,这‘水黄金’可是咱增收的‘金钥匙’!”正在忙碌的村民张大姐擦着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目前公司年产小龙虾180吨、优质稻720吨,总产值突破712万元。“每亩地租金559元,靠着‘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租金稳稳覆盖,还能带动乡亲们增收。”陈应奇算着生态经济账,语气笃定。

链条延伸,绿色产业激活农业发展动能

在融鼎农业2000平方米的厂房区域,饲料加工机械轰鸣运转。“用鱼粉、豆粕、高筋面粉等科学配比,自家产的饲料养出的虾品质更可控。”陈应奇深知产业链的重要性,公司正加速布局产后环节:投资125万元购置两台20吨粮食烘干机确保稻谷品质;投资75万元新建500立方米冻库,延长小龙虾货架期;投入40万元建设大米加工车间,并与本地超丰米业建立稳定销售渠道。

“销路不愁,心就定了!”陈应奇说。这些举措直接惠及周边村民,农忙时节用工高峰达数十人,插秧、补苗、饲料生产等环节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在这儿干活,离家近,收入也实在。”正在参与插秧的村民李大伯感慨道。技术合作上,公司投入10万元与高校联动,为打造咸安区高产优质稻示范点持续注入科技动力。

沃野逐梦,融鼎实践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从鱼池改造到生产便道铺设,从大米加工车间建设到区域品牌孵化,陈应奇这位“银发创业者”的脚步愈发坚实。他精心选育优质水稻品种,将融鼎农业的投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如今,陈应奇的目光望向更远处:“我们不仅要打造咸安高产稻示范点,更要构建集种养、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官埠桥镇的这片沃野,正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为核心,奋力书写着“粮渔共赢”的新时代答卷。

融鼎农业的探索,是咸安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它以科技提升土地效益,用生态涵养发展后劲,其饲料加工、冷链配套等实践为全区农业产业链强化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片稻浪翻滚、虾跃人欢的土地,正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荆楚大地上谱写着一曲激昂的乡村振兴奋进之歌。

记者:陈柱 实习生:杨昕雨 通讯员:郑颖欣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三审:伍伟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