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张宝剑:外卖箱里的“救命神器”与一颗永不褪色的军心

长江云新闻  2025-07-17 10:06:14
分享到:

一份5斤重的急救包,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武汉街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蓝骑士”,他们不仅送美食,更传送着生命与温暖的希望。

01

清晨8点的武汉红旗渠路工会驿站,阳光刚爬上窗台,张宝剑已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同事们如何快速打开急救包。他面前箱子足足 5 斤重,拎在手里沉甸甸的,相当于 5 瓶矿泉水的重量——这是他每天送外卖时必带的 “伙伴”,里面装着AED除颤仪、止血包等急救用品。“它总会派上用场的。” 张宝剑常对同事说,而今年3月,这句话成了现实。

“3月25日中午11点左右,我正在送餐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躺在地上,已经失去意识。” 张宝剑至今记得那惊险的一幕。他立刻停车,从这只5斤重的急救包里取出AED,冲上去清理老人口腔、贴电极片,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直到救护车呼啸而至,他才发现手心全是汗——这只被他背了无数个日夜的急救包,真的从 “负担” 变成了 “救命神器”。

这不是偶然。成为外卖员7年来,张宝剑总说:“骑手每天在七八公里的配送范围内穿梭,大街小巷都熟,就像‘行走的网格员’,遇到紧急情况最能第一时间赶到。” 正是这份对职业特性的洞察,让他坚持带着急救包跑单。2024年为腿部流血市民包扎、合力救出侧翻轿车被困者,一次次应急处置,让这只沉甸甸的箱子,成了他守护街头的底气。

02

34岁的张宝剑肩上,除了外卖箱的肩带,还扛着8年军旅生涯刻下的烙印。2008年汶川地震,他随武警部队在废墟中搜救;抗洪抢险时,他曾用身体筑成人墙堵缺口——那些在军营里淬炼出的 “守护本能”,退伍后被他缝进了蓝骑士的制服里。

2020年,武汉疫情最吃紧时,他没多想,拉上33名骑手成立 “蓝骑士公益小分队”。大家自掏腰包买米面油,挨家挨户送进敬老院;张宝剑自己每天扛10多箱水放在驿站,供高温下奔波的同行解渴。“他不光送水,连雨衣、手机防水套都想着我们。” 骑手沈志亮说,这些细碎的关怀,让骑手们觉得 “背后有依靠”。

闲下来的时间,张宝剑全用在了 “充电” 上:考红十字救护师资格证、拿AHA国际急救证,然后把课堂搬到工会驿站。“大家看,电极片要贴在这个位置……” 某个清晨或傍晚,驿站里总能听到他的声音。4年里,近百名骑手跟着他学会了急救技能,如今都在车里备着急救包。

03

张宝剑的电动车头,“蓝骑士社区侠” 的徽章总在阳光下发亮。这光芒背后,是越来越多人的同行:爱心企业送来的新AED,被他分给其他骑手;区委社工部扶持下的驿站里,应急设备越来越全,时常都有新骑手来学急救;“江城骑侠志愿服务队” 的队伍,从最初的33人,慢慢壮大……

“改变世界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日复一日的坚守。” 张宝剑常说。他记得被救老人家属登门道谢时的哽咽,也记得同行接过雨衣时的笑脸,更记得第一次教出的骑手成功救人后,打电话给他报喜的激动。这些瞬间,让他更确信 “公益不是有意义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变得有意义”。

如今,武汉的街巷里,带着急救包的蓝骑士越来越多。他们或许还在为准时送餐蹬紧脚踏,或许刚帮路人指完路,但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他们总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

正如张宝剑说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军营到市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份永不褪色的军心,正化作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脉搏。

(长江云新闻记者 尹晨 王磊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蒋艳)

责任编辑 桂亮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