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竹溪:从深山小县到荆楚文旅名县

长江云新闻  2025-07-13 19:48:12
分享到:

每天清晨,十堰竹溪县东门老街的蒸笼热气裹着竹溪蒸盆的鲜香弥漫街巷,秦家包子铺前已排起长队;入夜后的武陵不夜城灯火如昼,山二黄戏曲与全息水秀交织,游人摩肩接踵——这座鄂西北小城正以“白+黑”的全时文旅场景,刷新着游客对山区县的认知。近年来,竹溪县累计向文旅康养产业投入2.3亿元,大力扶持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品牌打造,对成功创建景区景点、高星级饭店、高等级民宿和引客入溪旅行社兑现奖补4000多万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5.4亿元,先后创成2家4A景区、12家3A景区、60多家乡村旅游景点。成绩的,背后是一套以差异化体验破局的“竹溪模式”:亲子游乐、红色研学、古韵夜游、烟火早市,在多元业态中奏响振兴强音。

大石门仙暇小镇:林间亲子乐园激活乡村闲置资源

水坪镇大石门村的蜕变堪称“点绿成金”的典范。曾经滞销的300亩苗木基地,如今变身为集“森林探险+萌宠互动+山地运动”于一体的仙暇小镇。林中树屋与无动力乐园“小八仙乐园”让孩子尽情探索;山地飞车与玻璃水滑道成为青少年冒险的乐园。  

“周末连帐篷营地都订不到,还有陕西家长专程带孩子来玩!”负责人程琰介绍。开园仅半年,游客量已突破20万人次,带动周边40多户村民经营农家乐、民宿,户均增收超万元。昔日的“荒芜沼泽地”借亲子经济重生,印证了生态资源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的力量。  

肖家边电影小村:红色研学解码乡村文化基因  

在肖家边村,一部胶片放映机开启了研学新篇章。依托红三军司令部旧址、戴氏私塾等历史建筑,该村打造“电影主题研学矩阵”:蒙太奇体验馆还原经典电影场景,数字影院播放红色影片,山水实景剧场再现革命故事。2024年清明假期,十堰千余名学生在此开展“重走红军路”活动,参与古法榨油、红色剧本杀等体验项目。  

村支书算了一笔账:研学团队日均接待量达500人,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蜂蜜、熏豆干等农产品,月销售额增长30%。从“空心村”到“省级景区型村庄”,肖家边以文化赋能,让革命记忆成为研学经济的鲜活教材。  

关垭楚长城:国烟资金撬动“边城”跨省联动

“朝秦暮楚”的典故在关垭楚长城有了新注解。依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底蕴,竹溪县争取国家烟草专项资金,对古长城遗址及周边村落统一改造:修复关垭夯土城墙,打造《芈月出关》实景剧战场;将民居改建为秦楚风格民宿群;联合陕西平利县开发跨省旅游线路。  

改造后的景区试运营即吸引10万游客,村民张婆婆在景区摆摊日售烤红薯200斤:“重庆、陕西的游客多了,周末一天能赚500元!”2025年元旦正式开放后,鄂渝陕三地旅行社联合推出“边关烟火游”,以篝火晚会、电音节等吸引年轻客群,让千年要塞变身跨省文旅枢纽。

武陵不夜城+东门老街:昼夜双核引爆全域消费链

废弃多年的西关街,如今因武陵不夜城重获新生。街区以国家级非遗“山二黄”为魂:白天,《武陵梨园情》情景剧在七大戏曲舞台轮番上演;入夜后,108米全息巨幕上演“水上火壶”光影秀,裸眼3D投影再现《红楼梦》经典桥段。更以美食留客——肯德基与竹溪蒸盆同街竞技,“十三西施美食城”汇聚格格、懒豆腐等13道本地小吃。

开街一年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拉动县城酒店入住率达95%,“一房难求”成常态。其成功密钥在于“三融合”:非遗与科技融合(冬奥同款CG技术)、美食与戏曲融合(看戏品宴一体化)、免费场景与二次消费融合(演出引流带动餐饮购物)。

早市烟火气:老街早餐唤醒城市味蕾

与不夜城相距千米的东门老街,则以“晨钟暮鼓”开启竹溪的清晨。2025年“五一”开街后,这里迅速成为早餐打卡地:秦家包子铺日售小笼包千笼,配豆腐脑的吃法成游客标配;老茶铺里长嘴壶茶艺秀与《茶嫂招亲》剧目同步开演。早市商户罗学军笑言:“生意翻了三倍,游客从6点排队到中午!”  

竹溪的突围之路,核心在于差异化定位与全域联动、文化为核、山二黄戏曲、关垭楚长城等独特IP避免同质化竞争;业态织网,亲子(仙暇小镇)、研学(肖家边)、夜游(武陵不夜城)、康养(龙王垭茶园)覆盖全客群;流量共享,通过马拉松赛事、茶旅文化季等活动引流全域,2025年森林马拉松带动民宿预订量增3倍。  

未来,竹溪锚定“秦巴康养旅居胜地”目标,推进武陵古镇 DE期建设,深化“小城有戏·慢养竹溪”IP。该县县委书记许庆一表示:“竹溪将主动融入“神武峡”文旅主轴,紧紧围绕十堰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续深化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旅游全季全域全时发展,加快打造文旅百亿级支柱产业,努力为“湖北旅游、武当突破”多出力多贡献。”  

从大石门孩子的欢笑到肖家边学子的沉思,从关垭篝火的噼啪到武陵戏台的弦歌,竹溪以“一村一品”的匠心,将散落乡野的珍珠串成文旅金链。

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子村

关垭子村位于楚长城脚下,与陕西平利长安镇张家店村相邻,346国道和谷竹高速穿境而过。近年来,该村发挥省际口子村区位优势,探索“历史文化引领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实现景美文兴、村强民富。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0元。先后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生态村。

该村组建强村公司,依托境内厚重的秦楚边关文化和楚长城历史遗迹,重点打造关垭驿站、关垭校场、关垭马场、关垭营地等多个文旅业态节点。引进十堰芈月文化公司作为专业运营管理团队,编演《芈月出关》情景剧,推出逛长城、驻军营、骑战马、品楚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2024年国庆试运营,七天时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余万元。

统筹实施六件事+和六无乡村建设,结合山洪沟治理,平整储备130亩闲置土地,把村庄建设与改厕改圈、污水处理、美化家园、乡风文明相结合、同推进,做到依山傍水、保山护水。采取“以奖代补”,以“秦风楚韵”为主基调,引导群众进行房屋风貌提升38户,开发芈月山庄、关垭民宿等精品业态,实现村庄美与文旅兴良性互动。

以三变改革激活发展动能,创新“资产入股+收益共享”,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体系,运营公司分账利润70%保障运营活力,强村公司分账30%用于农户分红及困难群众帮扶,200余名当地群众通过务工挣薪金、演艺挣酬金、自主经营挣现金,带动群众自发开设餐饮茶馆18家、个体门店20余家、流动摊位80余处,人均增收超2000元,实现资源增值、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龙坝镇肖家边电影小村简介

肖家边村位于竹溪河上游源头、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之畔,距离县城20公里。2022年,该村抢抓国家烟草专卖局定点帮扶契机,创新“村级自主经营型”模式,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获评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营地)。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按照村两委和强村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行机制,实行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三联共建。吸引能人回乡,引导土地集约,落地神农臻菌农业公司、斌源农业有限公司、兴龙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山茶、油菜、油葵产业基地1000亩,树莓、桃李、食用菌采摘园400亩,农户发展农家乐8家、民宿40家。目前,该村强村公司与武汉、安康、西安、重庆等地102家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年接待游客15余万人次,带动销售农产品突破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70万元,村民户均增收1.5万元。

对《草原枪声》编剧军旅作家沈凯故居二十四天井进行保护性修复,以戴氏私塾文化展览馆、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纪念馆、沈凯文学创作陈列馆为主体建筑,打造全省首家电影小村,可体验蒙太奇、口袋式、数字、岩壁等8种电影业态。探索农旅研学,与陕西平利、重庆巫溪、湖北十堰等地教育部门共建“研学实践教育联盟”,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烹饪、服务礼仪、林下经济定向培训。今年5月份以来,累计承接大中小学38家5300余人次研学,订单预定至10月,预计全年承接研学突破3万人次,各类培训5000余人次。

水坪镇大石门仙暇小镇简介

大石门村位于水坪镇西部,距县城8公里。近年来,该村坚持以推进乡村建设六件事+为抓手,运用三变改革理念,盘活闲置资源资产,走出一条“市场主体带动型”乡村振兴新路径。先后获评国家森林乡村、湖北旅游名村。

实施“三新”蝶变。积极培育新理念,召开户院会、代表会,引导群众树立经营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志愿服务,形成人人代言户户受益。持续打造新环境,以六无乡村建设为抓手,铺设2.5公里污水管网,新建100立方米饮用水过滤池,改建公厕2个,整修道路2公里,治理河道500米,房屋风貌改造70户。凝聚发展新动能,通过持续丰富景区文旅业态,搭建直播助农平台,创新“农户代种代工、运营公司代收、村集体代卖”的直播带货模式,帮助农户闲时生闲钱。

实践“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盘活300亩闲置苗木基地打造林下乐园、树屋营地,利用40亩山场和20亩荒芜沼泽开发山地飞车、玻璃水滑、水上乐园,改造5500平方米闲置商铺建设数字科技体验馆、仙暇酒楼,实现沉睡资源巧盘活、闲置资产再生金。推动资金变股金,发挥政府800万元资金撬动作用,精准招引企业投资2265万元,与村集体合作成立运营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村集体占股54.7%、企业占股45.3%),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控股、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村级经营方式。推动农民变股民,全村301户村民全部享有股份分红,52户困难群众每户额外赠送1股。支持辖区168户村民257亩闲置土地入股运营公司,实现户户有股份,家家都参与。

实现“三方”互赢。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由市场主体全面负责景区运营,自今年1月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22.6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300万元。按照占股比例和入股协议,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100万元以上。随着仙暇小镇建设运营,周边农户抢抓景区流量,先后开办农家乐6家、手工作坊5家,家庭农场20余家,群众既可以入股分红,也可以就近就业,更能够自主经营,户均年可增收1万元以上,企业信心更足,集体家底更厚,村民腰包更鼓。

竹溪县西关文旅一条街(武陵不夜城)简介

2023年,竹溪县抢抓城市更新、消费升级和文旅强省机遇,通过国企主导吸引民企参与撬动社会资本,探索“盘活国资经营型”模式,将非遗文化传承利用和街区夜市经济有机结合,打造全国首个戏曲主题沉浸式文旅街区——武陵不夜城,六上央视,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政协报》整版推介,获评湖北省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特色商业街、荆楚“城市客厅”,入选全省“五一”假日旅游十二个沉浸式夜游项目。

创新多渠道盘活,让资产“动起来”。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引进市文旅体投与县文旅投合作成立西关街文旅运营公司,撬动社会资本1.4亿元,首期建成361米美食街、休闲步行街和水秀,构建游客集散中心、山二黄沉浸式戏曲体验馆、西关记忆影像馆、贡享竹溪特产馆、竹溪美食博物馆“一心四馆”5大内容体系,招引112家市场主体入驻,成功盘活了闲置近10年的2.3万平方米的商业楼盘。

融合山二黄戏曲,让非遗“活起来”。坚持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竹溪地域文化代表国家非遗山二黄戏曲为载体,将戏曲元素贯穿街区风格、商铺布景、主题餐厅等各方面全过程。聘请北京冬奥会编导团队创作沉浸式、交互式山二黄戏曲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四季版本,呈现粉墨伊始、百味竹溪、衣冠凤华等15个文化节点,单看是戏,连看成剧,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武陵不夜城入选全省春节文化活动分会场,成为人民网《为祖国守岁(非遗中国年)》2025春节特别节目现场直播全省唯一入选地。

打造多业态场景,让消费“旺起来”。聚焦引进全国连锁、国内外知名企业、地方特色品牌,植入“特色小吃、非遗文创、特产超市、休闲娱乐”等七大业态,筛选进驻十三西施、冯妮儿麻糖、武陵精酿等老字号和非遗小吃。丰富戏曲学唱、汉服换妆、AI体验,构建“免费景区+深度体验”留客生态,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至3小时,二次消费占比达45%,带动全县餐饮上座率和宾馆入住率分别达到95.6%、94.5%。

坚持数字化运营,让经营“火起来”。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对整个街区实行统一营销、统一物业、统一收银、统一管理,实现透明公开、实时分账,保证街区高品质、可持续的经营环境。今年五一期间,街区日均客流量7.6万人次,夜间客流占比70%,商户日流水收入达58.4万元。街区开街以来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竹溪县东门老街简介

2023年,竹溪县抢抓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创新“国企建管主导型”模式,将东门老街改造为集“文化体验、特色美食、生态休闲、娱乐消费”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今年五一正式开街,首日接待游客11.5万人次,被誉为竹溪“洪崖洞”。

紧扣民生之本。东门老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岁月冲刷,建筑持续老化、设施破损落后、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生产生活,为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并回应群众期盼,2023年2月全面启动老街区改造。在街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前景展望、算账对比、友情公关等方法,赢得征迁群众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仅用两个月就完成99户拆迁工作,实现零纠纷、零上访。竹溪坚持把便民利民、美化城区作为老街改造的重中之重,统筹供水排水、燃气更新、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实施月宫池生态修复、地母庙山体美化,串联1.2公里亲水步道和水运文化浮雕墙,形成竹溪生态地标。完善路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总体改造3.2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体面积8640平方米,带动群众就业800余人,返迁门面房屋租金较改造前翻倍,商户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实现“老街区”向“新社区”转型。

传承文化根脉。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对东屏门、钟鼓楼实施保护性修复,还原“东门锁钥、晨钟暮鼓”历史景象。新建街区建筑风貌统一采用青砖灰瓦、马头墙等徽派元素,复建六角塔楼、临水亭榭,还原一街一巷皆历史的空间布局,开发仙子巡游、非遗展演、汉服打卡等场景互动,让老东门历史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参与。

精准定位业态。深挖竹溪早市地域文化,创新“早餐经济+夜间消费”双轮驱动模式,早餐市集汇聚懒豆腐、甜浆饭、碗糕、竹溪蒸格等特色地域美食,夜间打造“古风夜市”品牌,屋顶咖啡、国潮文创等新业态与传统烧烤区错位经营,构建“特色化+全龄化”消费矩阵,重现市井烟火气,形成“晨过早、午休闲、夜打卡”的全天候全场景文旅体验,带动街区商户日均营收超25万元。

创新经营方式。坚持运营前置,由县属国企负责建设和运营,聘请专业商管团队,开发智慧导览系统,实行街区“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统一营销”管理模式,对秦家包子等老字号实施品质认证,对新入驻商户实行季度考核,街区商户复购率达65%,游客满意度98.3%。初步测算,国企年可实现收入600万元(其中房租200万元、自主营收200万元、线上营销200万元)。

跟着非遗游竹溪湖北·竹溪

当千年非遗遇见诗与远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竹溪县精心策划3条非遗精品旅游线路,将非遗文化融入山水风光、民俗风情与舌尖美味中,带你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你是戏曲爱好者、茶韵追寻者,还是民歌发烧友,总有一条路线能直击你的心尖~

线路一:“千年烟火·戏味人间”戏曲主题游

路线:东门老街→大石门仙暇小镇→夯土小镇→肖家边电影小村→关垭楚长城→武陵不夜城

主要特色:从东门老街非遗美食烟火,到大石门仙暇小镇听非遗传说;在夯土小镇看非遗民俗表演,于肖家边电影小村感受光影与非遗交织;触摸关垭楚长城历史沧桑,感受武陵不夜城沉浸式戏曲情景剧魅力,畅享古今交融的戏曲文化盛宴。

线路二:“寻源茶乡·纵情山水”茶旅主题游

路线:龙王垭茶文化旅游区→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花沟旅游区→皇木谷景区→贡茶小镇

主要特色:于龙王垭4A级景区跟随非遗大师体验绿茶炒制技艺,在贡茶小镇万亩茶山领略茶乡风情,开启一场茶香沁脾的诗意之旅!

线路三:“探索秘境·三省放歌”民歌风情主题游

路线:八卦山→营盘山→石板河→鸡心岭→十八里长峡→向坝乡

主要特色:在八卦山、营盘山饱览壮美山色;于石板河体验漆器赶漆等非遗技艺;鸡心岭“一脚踏三省”感受多元文化碰撞;十八里长峡漫步古盐道,邂逅原始森林风光;“民歌之乡”向坝乡,体验原生态山歌对唱,让歌声与山水共谱风情长卷。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杜可飞 通讯员 付延峰)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