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长江评论·本周丨从一次科研“翻车”说起

长江云新闻  2025-07-13 19:05:07
分享到:

一次科研“翻车”,竟炸出紫外线检测技术新赛道。这位是中国地质大学易颖教授,他的团队本想研发可循环传感器,却意外发现材料数据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永久保存,由此催生出单价仅1毛钱的紫外线电子试纸,一下子把过去动辄上千块的检测价格降了近1万倍。这场美丽的“意外”,是科研路上无数次试错的缩影——创新从来不是线性前进,而是山重水复中的柳暗花明。

创新的敌人,不仅是技术瓶颈,更有对“失败”的恐惧。科研评价体系如果被“短平快”的KPI绑架,那些“跑偏”的实验数据往往会草草归档,甚至被视为“资源浪费”。当政策只鼓励“立竿见影”的成果,资本只追逐确定性的回报,那么,科研人员便不得不蜷缩在安全区,重复低风险、低价值的“微创新”,甚至容易陷入“内卷式竞争”。

事实上,科技创新中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浪费。一次“失败”,往往换来了“此路不通”的经验,排除了错误选项,为后来者节省了试错成本;还有,就像青霉素、石墨烯一样,在预设路径之外,意外发现了新的技术路线,让“死胡同”变成了“新赛道”。

就在上个月,湖北设立省级创新种子基金,旗帜鲜明喊话:允许100%亏损!不以单一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论英雄,在资本普遍追逐风口时,湖北坚持“陪跑式投资”,这是科教大省对创新规律的清醒认知,也是科创高地给全国作出的大胆示范。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在为科研“黑暗周期”兜底,让创新者敢于探索无人区。

当全社会能宽容“沉默的实验”、资本敢投资“看不见的回报”,创新土壤才能真正厚植,中国的“科技树”才能迎来更多“紫外线试纸”式的破晓时刻。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