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评《泥潭》:从头到尾不提爱,字里行间都是爱

长江云新闻  2025-07-13 18:28:12
分享到:

“哲学训练让我学会追问本质,而武汉的市井烟火让我懂得如何将抽象思考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7月13日下午,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获奖作品刘楚昕《泥潭》读者见面会在湖北省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一楼艺文客厅举行。通过新书分享、读者互动等形式,青年作家刘楚昕与现场读者分享长篇小说《泥潭》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现场座无虚席。

活动开始前,一段兼具文学性与视觉冲击的《泥潭》宣传短片,让读者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刘楚昕以“从哲学论文到文学创作的跨界之旅”为主题,分享《泥潭》从构思到成书的十年打磨历程。

刘楚昕分享《泥潭》创作历程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本科、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他结合哲学思想与生活体验,解读小说中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突围。他特别提到,书中“白沙洲”的城中村场景源于在武汉租房半年的生活体验,而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则与武汉“首义之城”的气质深度共鸣。

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点评《泥潭》

武汉作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既是刘楚昕学术与创作的“双原乡”,也是《泥潭》走向家乡读者的关键一站。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也来到了现场,从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维度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泥潭》读后感。他感叹道,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不提爱,但字里行间却都是爱,越过山丘,刘楚昕希望等到的正是那份爱。“文学最核心的,就是表达对世界、对人的爱,真正的文学之路应该像刘楚昕这样走过来,这是文学的正途。”

刘楚昕为现场读者签名

《泥潭》的湖北之旅,是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江城与故乡的共鸣。正如刘楚昕在书中所写:“越过山丘,或许已无人等候,但我们能有勇气直面最真实且美好的自己。”在武汉的书香浸润中,这份勇气与真实,正通过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而这座见证他学术成长与创作生根的城市,终将以《泥潭》为纽带,在文学史上留下属于它的注脚。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 通讯员 李诗苑)

责任编辑 王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