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建成支点·一线调研丨重载车“智”造背后的自主创新之路
遥控一按,万吨巨轮、长征火箭就能轻松移位!这“力拔山兮”的场景背后,是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17年磨一剑的自主创新。记者近日深入探访,解码重载车“智”造背后的攻坚之路。
记者 程德明:汽车人变身!听到这句话大家肯定想到变形金刚。别看这辆车现在只有18米长,但是他的车身可以像拼积木一样不断加长,最长可以加到60米。最厉害的是,操作这样一组巨无霸,只需要我手上的一台遥控器就可以。
这个“大块头”就是自行式模块运输车,搭载了智能控制系统和传感元件,拥有单轴60吨的惊人运载力,应用于造船、风电、石化、航天发射等大国重器运输场景。而多个模块车协同搬运超重设备时,平稳,是最重要的条件。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 王志国:比如我们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的运输,采用3辆车来运输,要求高差要在10毫米以内。得益于我们自主研发的液压悬架系统,通过液压油缸的互相连通来达到平衡。
记者 程德明:有多平稳?我们用满满一杯水来检验一下。工作人员操纵这辆车自如地行动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一滴都没有洒出来。
这份“稳如泰山”的背后,是液压悬架系统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坚。从2008年第一代产品问世以来,团队啃下了多车协同控制、大吨位悬架设计、精确对接等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单轴载重从36吨跃至60吨,并实现柴油电动双动力绿色升级、零部件100%国产化。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 王志国:有些用户还是有担心不如进口产品,我们就在测试基础上加码,用1.3倍载荷能力进行多轮测试,用户经过多次运输认可了。
创新永不止步。瞄准单轴70吨的国际顶尖水平,目前第五代产品研发已全力启动。与此同时,智能制造浪潮也带来新机遇,在万山紧锣密鼓调试的智能产线上,模块车核心部件车架的生产,已率先引入了复合激光焊接技术,提升未来竞争力。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部部长 吴特:通过自动焊接技术,由以前三天出一台,现在变成一天半出一台。特别是变形量,由以前的1毫米提升到了0.5毫米。
目前,万山公司的特种运输车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多年保持第一,还成功打入澳大利亚、挪威、新加坡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虢劲松:智能化、无人化快速发展,我们不断研发迭代产品,努力让我们的产品智能化水平更高,绿色化水平更高,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国家战略。
(长江云新闻记者 程德明 陈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