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丨湖北“90后”作家获漓江文学奖:《泥潭》更像是我的人生
5月27日,第二届漓江文学奖在广西桂林揭晓,湖北荆州90后作家刘楚昕凭借小说《泥潭》荣获虚构类奖项。现场,这位年轻作家发表感言时几度哽咽:“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这是已故女友留给刘楚昕的最后一句话,如今已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精神支撑。
5月28日上午,长江云新闻记者对刘楚昕进行了独家专访。在半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中,他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停顿,言语间既有对逝去爱人的深切怀念,也透露出将生命痛楚转化为文学力量的执着追求。
“女友说:小昕哥哥,你是小天才”
(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获得者颁奖现场,刘楚昕回忆初恋女友)
2017年,刘楚昕在武汉大学读博时遇见了他的初恋女友。那时的他,一边埋头学术,一边在文学的世界里摸索。每当他们散步时,如果他突然沉默,女友就会问:“你是不是要回去写作了?”尽管不舍,她还是会放他离开。
在旁人眼里,他的写作似乎是不务正业。家人不理解,觉得他“胡编乱造”,老师也委婉提醒他该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只有她,会一遍遍读那些被编辑退回的稿子,认真地说:“小昕哥哥,你是小天才。”
让人叹息的是,女友还未看到刘楚昕获奖,就因为癌症离开了。但女友的认可,成了刘楚昕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我的小说成功了,如果我成了知名作家,我就能把她的故事讲出来。”他说,“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世界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善良的人。”
情到深处,刘楚昕拿出了他手绘的一张图,画面中,他和女友牵着手,一起走在路上。这幅手绘图是2020年,女友逝世前,他画给女友的礼物。
(刘楚昕手绘的作品:我和女友)
如今,刘楚昕的《泥潭》获得了漓江文学奖。而那句“小昕哥哥,你是小天才”,终于不再只是她一个人的坚信。
“小说《泥潭》,更像是我的人生”
“这部小说,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我的人生。”刘楚昕这样形容他的获奖作品《泥潭》。
从2013年开始构思,到最终成稿,这部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最初的文稿有50万字,经过反复删改,最终只剩下13万字左右。写作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泥潭”般的挣扎——断断续续地写,写了又改,改了再推翻,甚至多次被拒稿。
“拒稿的次数数不清,太多了,十多年里实在太多了。”他坦言。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放弃。“如果放弃了,这些文字就真的变成废纸了,没有人会知道它们的存在。只有坚持写完,才有意义。”
刘楚昕向长江云新闻记者介绍,他的获奖作品《泥潭》由三个相互交织的叙事组成:开篇以一位亡灵的独白展开,主人公在死后以碎片化的记忆回溯自己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剧命运;中篇则通过一位编辑对一部排版混乱、残缺不全的小说的解读,拼凑出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生真相;最终章则以一位性别错位的“奇人”视角,在时隔多年重返故土时,完成对往事的追忆与对逝者的祭奠。
关于书名“泥潭”的寓意,刘楚昕阐释了其三重内涵:既是对李劼人《死水微澜》的致敬与延伸,又暗喻了小说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沉沦,更折射出作者创作时的切身感受——“写作过程中,我时常感觉自己就像深陷泥潭,越是用力,陷得越深”。
谈及作品的出版进展,刘楚昕透露,目前《泥潭》已进入最后的编校阶段,即将与读者见面。“这部沉淀了十年的作品,承载着太多故事和情感,”他表示,“期待能与读者分享这个在'泥潭'中孕育而生的故事。”
“写作从来不该成为生活的全部”
在分享创作心得时,刘楚昕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年轻写作者提出了几点发自肺腑的建议。
“写作从来不该成为生活的全部,”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我曾经因为过度沉迷创作,忽视身边人的感受”,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那些始终在乎你的人,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谈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刘楚昕给出了务实的建议。“永远不要孤注一掷地选择脱产写作,”他语气坚定,“就像我始终坚持的那样,即便写作尚未成功,至少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建议年轻作者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创作,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在创作态度上,他特别强调要多接受批评。“这些年我被拒稿过无数次,但正是这些拒绝,让我的文字愈发坚韧”。他建议年轻作者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批评,“因为只有看清不足,才能真正成长。”
目前,刘楚昕正在筹备一部以武汉城市生活为背景的新作。谈及创作初衷,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文学是双向治愈的过程——既治愈读者,也治愈我自己。”
(长江云新闻记者 邹敏 罗怡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