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丨百年戏码头 焕发时代新韵
五月的江城,2025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和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同步举行,二十多个剧种轮番登台,百年戏码头正焕发出时代新韵。
昆剧全本《牡丹亭》、楚剧精品《大别山人》、京剧传统《红鬃烈马》……一台台精品剧目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观众:反正有戏有票我都会来看。
观众:我觉得每一出戏印象都挺深的。
45天接连上演20多台剧目,上座率近八成,武汉人懂戏、爱戏,让传统戏曲遇到了知音。刚刚从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毕业的花脸演员董红松是地道的武汉人,从儿时跟着大人看戏,到如今走到舞台中央,他就是在武汉浓厚的戏曲氛围中浸润成长的。
上海京剧院花脸演员 董红松:老剧场、人民剧院那都是“戏窝子”。我小时候11岁,当时一进那个剧院,感受旁边观众的氛围太棒了,过去的大角儿、艺术家,那都得到武汉这个码头,向武汉的父老乡亲们做一个汇报。
“要想成角儿,就得北京坐科、上海挂号、汉口闯码头”,梨园行流传的这句老话,正是武汉这座“戏码头”的底蕴所在。而武汉人对戏曲的热爱,不仅在高雅剧院,更在烟火日常。
记者 秦婧:每个清晨走进解放公园,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市井画卷,在这里您能看到各种身影、听到各种声音,但在这纷繁的声浪中,总有一种声音,能在30米开外就抓住您的耳朵。听,这里的民间剧场已经开锣。
每个清晨,解放公园“梨园春晓”长廊里都会准时响起京胡的悠扬旋律。琴师指尖弦动,票友围坐成圈,你方唱罢我登场。这里既有退休的专业演员,也有自学的爱好者,既有几十年的“老戏骨”,也有年轻的大学生。
京剧爱好者 谢晓平:一九六几年的时候就开始学了,来这里(唱戏)有十来年了。
原武汉市京剧院花脸演员 王洪博:这半年(来了)有一个武大的学生,好家伙,唱小生、唱旦角,让人感受还是很高兴的。
这种戏曲氛围,来自老戏迷的热爱和坚守,也来源于不断加入的年轻戏迷们。从2022年开始,全国上下开展戏曲进课堂活动。在武汉市洪山一小,每星期都有一堂戏曲课,还会邀请楚剧、京剧名角们走进校园。
洪山一小六年级学生 万梓萱:戏曲很有意思,我现在会唱一些京剧的选段了,比如说《金玉奴》《将进酒》和《卖水》。
武汉市洪山区第一小学校长 王淑芳:不仅戏曲和我们的古诗文结合,戏曲还能够加舞蹈、加美术,甚至有时候劳动、综合实践课程都能够融入我们的戏曲中。
走在武汉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戏韵新生——在武昌区紫阳公园里,每个周末都有好戏上演;江汉区的北湖正街里,浓浓的戏曲元素装点着街头景致……当文化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生活场景,“戏码头”就化作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在文旅创新的浪潮中,破圈而行,生生不息。
(长江云新闻记者 秦婧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