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十堰 | 科技之花结产业硕果,创新变量聚经济增量
校企合作 助力汽车制造变“智造”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十堰市正锚定建设全省科技创新协同区目标,在技术攻坚、生态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走进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悬架弹簧工厂,一排排机械臂挥舞灵活,有条不紊地对汽车空气悬架进行自动化下料钻孔。在这里,柔性生产线成为制造车间的“主角”,全流程实现了工序一体化。
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首席工程师 廖林华:我们集合了公司控制方面的专家,包括机械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攻关,就开发了这么一套系统,实现了产品的自动排序 预生产。在国内是首条真正的高自动化、高柔性的,自动化的一体下料钻孔生产线。
去年,“多品种轻量化钢板弹簧及其柔性生产线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4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三等奖。
东风汽车底盘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陈卫锋:随着我们项目成果的应用,我们这个高运力 轻量化的钢板弹簧系列产品份额逐年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60%,年产值能贡献 4个亿以上。
校企合作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成为不少企业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战略选择。眼下,在湖北万润新能源有限公司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里,公司正在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智能制造专家携手对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行联合开发。
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曹名磊:我们通过金属离子掺杂和碳包覆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比容量,低温性能和循环寿命,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
校企携手发力,围绕固态电池、快充技术和轻量化材料技术等卡脖子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了多个新产品和新工艺。
电池关键材料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曹名磊:重点实验室自建成运行以来,发布标准15项 获得专利60余项,为公司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十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在协同互促中释放科技创新“乘数效应”。去年,共组织开展11场“企校双进”活动,累计备案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55家,推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助力产业加速升级。
十堰市科技局成果转化科副科长 朱俊:我们将聚焦“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需求,深化开展“企校双进”精准对接活动,构建“企业出题 院所解题 政府助题”联合攻关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中试基地和概念验证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揭榜挂帅+人才引育” 助企攻克“卡脖子”难题
近年来,十堰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市“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布局,通过政策引导、梯度培育、精准施策、优化服务等举措,打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最近,在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批智慧农业机械陆续出仓,即将发往东南亚地区。热销海外得益于企业对产品的不断创新和迭代升级,使其更加符合当地的土壤特性和客户需求。
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毅:蚕豆收割机是我们的一款主打产品,在老款的收割机上,由于采用的是传统的绞龙输送方式进行作业,在收割过程中,蚕豆容易破损。
蚕豆破损率高,是由于传统的输送方式会让作物与设备碰撞导致。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公司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共同进行技术攻关。
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毅:经过我们不断的验证和改进,创新性的采用了气吸风送式的结构,避免了收割时蚕豆在机器中的碰撞,大幅降低了破损率。市场订单也比老款增加了近50%,今年预计产值能够达到5000万。
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近年来,十堰还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湖北佳恒是一家专注生产各类液压油缸和随车起重机企业,几年前,它曾面临行业内卷加剧、产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企业转而以人才引进为突破口,带动团队创新,激活产才共兴。
湖北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 袁春辉:我来了以后,结合自己多学的专业知识,先后主导研发了轻量化系列的随车起重机,光热发电场高扬程悬臂吊等高端装备产品,也为我们企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佳恒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解决技术难题50多项,完成科研课题10余个。目前,企业拥有4项发明专利、8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企业等荣誉称号,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湖北佳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 袁春辉:目前依托我们企业的湖北省专用车液压机械工程技术中心和十堰市液压油缸轻量化研究与应用实验室,我和企业研发团队正在研发随车起重机电动化、智能化的相关新技术,推动企业不断向新发展。
近年来,十堰通过“揭榜挂帅”,累计推动13个省级、18个市级揭榜制重点攻关项目落地,推动实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揭榜制项目31项,实施京堰对口协作揭榜制科技项目9项;累计培育市级科技领军人才122名、双创战略团队111个,开展科技项目攻关213个。
科技创新贷” 激发企业科创活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缺抵押,常常面临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受限等现实问题。如何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持,十堰推出“科创贷”政策,精准“滴灌”普惠科创企业,纾解企业融资不充分、“不解渴”的问题,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走进湖北盛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检测中心,十多台驾驶室自动液压翻转升降寿命试验台正在上下升降,这些全新的检测设备举升试验可达2600万次,连续翻转达8000次,确保了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湖北盛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明明:通过我们的试验台的性能提升以后,不但我们的试验项目比较全,试验数据比较准,对我们的产品的追溯,都有非常非常大的提升。
商用车驾驶室液压翻转升降系统包括加压油泵和油缸,是每台商用车驾驶室的关键产品。作为国内最大的制造商,几年前,由于生产设备落后、试验设备老旧,产品存在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不足等问题。去年,在政策的指引下,企业成功申请到一笔1000万元的“科创贷”。
湖北盛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明明:通过这笔科创贷,我们对整个试验室试验能力进行了一个提升,我们现在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的CNAS试验室,对我们整个售后产品质量的保证,起到了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科技创新贷”是由市级财政统筹安排设立专项资金,按10倍规模放大,由政府、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共同开发、合作实施、风险共担的一款新型金融专项产品,降低担保门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十堰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元武:通过市科技局推荐,我们担保,银行放款,市财政贴息,支持的政策单户1000万期限三年,降低合作银行贷款利率,降低担保费率,财政贴息2%等方式,采取信用反担保模式,降低准入方式等等,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
截至目前,“科技创新贷”已累计为全市83户科技型企业办理融资担保4.49亿元,2025年3月底,科技型企业在保197户,在保余额11.3亿元,主城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覆盖率为75.36%。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通讯员 夏敏
